1 / 11
文档名称:

休闲与审美.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休闲与审美.docx

上传人:wz_198613 2022/5/16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休闲与审美.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休 闲 与 审 美*作者,潘立勇,1956年生,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研究。
——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潘立勇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庄子欣赏“忘适之适”的“逍遥游”;陶渊明忘情于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喜欢率性而为,朱熹主张“玩物适情”,王阳明追求“无往而非乐”,“无入而不自得”;到近代朱光潜、宗白华、林语堂等人明确提出“人生艺术化”的主张。这些关于人生的深刻理解,既包含着休闲思想,也体现着一种审美理想。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旬,于光远先生更从人类的基本需求的角度强调休闲的人本价值,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玩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人处于放松和自由的一种状态。” “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参考文献:
[] [J].北京:消费经济,1997(6):6-10。
]这样直接把休闲的本质内涵与人生的审美境界内在地结合了起来。
国外的休闲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游戏说”,其要义是人在游戏中摆脱了物质感性的和外在道德的强制而进入自在自由的状态,从而成就人性。进入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阿德勒提示人们牢记亚里士多德的教导,以休闲求幸福、宁静与美德,呼吁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游戏的人》进一步论述了游戏的人性本真、自由和创造性本质。瑞士神学家皮普尔《休闲:文化的基础》把休闲作为人之灵魂和理智的一种“静观的、内在安详的和敏锐的沉思状态”,指出休闲是从容的纳取,是默默的接受,是淡然处之,并强调“文化的真实存在依赖于休闲”。美国学者伊所-阿霍拉在《休闲与娱乐的社会心理学》中,认为休闲就是人们自由选择的、实现自我、获得“畅”或“心醉神秘”(ecstasy)的心灵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
3
在《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更将“畅”(flow)作为休闲活动的心理学本质和标准,认为只要能够获得“畅”的内在心理体验,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就是休闲。美国哲学家查理思·波瑞特比尔《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将休闲形象地描述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主张人们从生活的态度提高休闲的境界。[[ ]参马惠娣、[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45-49。
]所有这些休闲的基本理念,无一例外地将休闲本质指向审美境界,“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实现生存境界的审美化,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诗意地栖居”。
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她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自由地愉悦人的身心。建立于审美境界的休闲情趣,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交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畅快的、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自由感和美好感。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和“满眼都是利害计较”的珠宝商都无法欣赏珠宝的美,因为他们或是被生活的压力逼迫,或是被利害的计较束缚,都无法自由自在地对待生活、对待产品、对待世界。在理想的休闲状态即生存的审美境界中,生存没有附加,没有负赘;她不为贫所累,不为利所缚;她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思如流水,欲如白云;她坦荡豁达,神经松弛,能感觉奋斗后的愉悦,能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间一切美的东西。这是人生对自在、真实生命的自由、用心体验,这是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渗透人间世相,悟出生活真谛后的一种生存境界, 这是一种超道德的审美境界。
二、审美作为休闲
——审美的休闲旨趣:审美境界的生活化
我们不仅应该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也有必要从休闲的角度看审美。前者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后者则是审美境界的生活化。强调审美的休闲旨趣或休闲意义,也就是强调了审美走向生活,强化了审美在生活中的实践指导意义,使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实践的“身心之学”。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了这样两个方向相反、结果却相同的事实:[[ ]: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3-16。
]一是现实物质生活领域中渗入了越来越多的精神性享受、审美因素;二是审美走出传统艺术领域,正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公众日常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前者而言,是当代人现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提升;对后者来说,则是人类审美价值更广泛的自我实现。我们应当同时对这两者,特别是后者有足够的敏感与重视;若仍抱住传统象牙塔里的艺术中心论不放,就会偏离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现实和审美需求,失去时代精神。所以,走出传统的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对传统美学以前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其他审美活动形式,诸如工艺审美、自然审美和生活审美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