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考古年第期考古简讯
广东东莞市蚝岗贝丘遗址调查
蚝岗遗址位于东莞市郊重村区, 距莞城米。贝壳占以上, 杂有少量黑灰色土、
市区约公里图一。年初, 当地文物烧土碎块和鱼骨等。贝壳种类主要为牡蝠、
爱好者首先发现该遗址, 并采集到彩陶、夹文蛤。出土遗物有夹砂陶釜、泥质彩陶圈足
砂陶片等遗物。同年月, 广东省文物考古盘残件。
研究所、东莞市博物馆派员对该遗址进行调第层以下为红褐色沙质土, 即生土。
查, 确认其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现将调
一, 一
一—口,
查情况介绍于下。—一
漏最赫溉轰森瘫振硫
赫米
图二南坡断面剖面图
黑灰色表土贝壳层
二出土遗物
调查所得遗物以陶片为主, 也有个别石
器和鱼、兽骨, 多出自岗丘南坡断面第
层。
陶片分夹砂、泥质两种, 火候不高, 颜色
一图一蚝岗遗址位置示意图。陶红褐、色,
斑驳不纯夹砂有灰褐所屡砂粒
、
一地理环境和地层堆积粗细不匀, 胎质厚重泥质陶有橙红米黄和
遗址坐落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一处较大灰白色, 陶胎较薄, 质地细腻。陶器纹饰较简
的岗丘上, 高于周围农田米许。东江于遗单, 夹砂陶多拍饰细绳纹, 亦见有条纹和刻
址西面约公里处自北向南流人狮子洋。在划纹泥质陶表面经打磨, 大部分饰以储红
岗丘的东部和南部断面上暴露出含有陶片、色彩, 刻划纹、镂孔也较为常见图三, 一
鱼骨的贝壳堆积。据当地村民介绍, 年代。器物均为手制, 而且多用泥片贴筑法制
曾将岗地上的贝壳挖去大部。遗址现存面积成, 可辨器形者有釜和圈足盘。
约余平方米, 地面上建有民居和厂釜夹砂陶。皆为口沿或腹、底残片。
房。我们在岗丘南坡清理了一处断面, 地层②, 口沿残片。侈口, 尖唇, 卷沿。口沿
。、
堆积情况如下图二。以下饰细绳纹口径残高厘米图
第层黑灰色表土层, 厚一四, 。
米。土质疏松, 含大量现代砖瓦片和明清时圈足盘泥质陶, 陶胎为米黄色或橙红
期的青花瓷片, 亦杂有少量贝壳碎屑。色。所见皆为盘口沿或圈足残部, 器表多饰
第层贝壳层, 深、厚一有储红色条带状彩。②, 盘口沿, 直
·
总〔· 考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石锌件采。磨制较精。近梯
形, 弧顶, 单面斜刃, 刃部有使用崩损痕迹。
长、刃宽、厚厘米图四, 。
三初步认识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平
原的东部, 年代以来先后调查发现了万
福庵、村头、龙眼岗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
东莞市三处贝丘遗址调查, 《考古》年
第期等多处贝丘遗址。从出土遗物分析,
万福庵遗址的陶器质地、器形、纹饰特点与
蚝岗遗址颇为相似, 两者应属同一时期的文
化遗存。就目前考古资料看, 珠江三角洲史
图三蚝岗遗址陶器纹饰拓本
、
、、、细绳纹、条纹、刻划纹组合前贝丘遗址中文化内涵与蚝岗万福庵遗址
、、
刻纹,
划相似的遗存还见于与东莞毗邻的增城金兰
口, 弧腹斜收, 外表施两道条带状彩。日径寺下层莫稚广东考古调查发掘的新收
、残高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