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2 页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
第二章 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之一。
一、人体结壁;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与面部。有的不规则骨内含有含气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骨白骨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骨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结缔组织,分为骨松质与骨密质两部分。骨质包括有机质与无机质,前者主要由骨胶原纤维与黏多糖组成,使骨具有韧性与一定的弹性,后者主要由钙盐(如磷酸钙与碳酸钙)组成,使骨具有硬度与脆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机物逐渐减少,无机物逐渐增多。成人骨质内的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幼儿骨质内有机物含量比成人多,因而富有韧性与弹性,但硬度小,不容易发生骨折,易于变形。老年人的骨质无机质含量较高,因而骨的韧性与弹性小而脆性大,硬度高,容易发生骨折。若老年人伴有大量钙的流失,则骨的密度下降,形成骨质疏松,以致骨质变脆,硬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同时,骨为体内最大的钙库,人体内的钙99%存在于骨内。当血钙增高时,钙盐可沉积于骨内;反之,当血钙降低时,可使骨钙溶解人血,以此来调节血钙的浓度。
第 6 页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与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与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在胎儿与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大,成人的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为脂肪所代替,形成黄骨髓。
骨及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接。骨连接包括直接连接与间接连接两大类。间接连接又称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与关节腔三部分组成,有些关节还具有韧带与关节盘。由于关节相对的骨面间有腔隙存在,故活动度较大,活动方式可概括为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六种,不同运动方式结合起来构成环转运动。
2.肌肉
运动系统中的肌肉均属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根据形态,肌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根据部位,肌分为头肌、颈肌、躯干肌与四肢肌。四肢肌多为长肌,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收缩时只能产生小幅度的运动。阔肌扁而薄,多分布在胸壁、腹壁。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眼裂、口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三、消化系统组成及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与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如图2-1所示。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大肠(盲肠、结肠与直肠)。其中口腔到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口腔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它们均借排出管道将分泌物排人消化管腔内,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第 6 页
1.消化管
(1)消化管的大体构造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下壁(底)为软组织与舌,上壁(顶)为腭(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软腭后缘正中有乳头状突起称腭垂,其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襞,前者称为腭舌弓,后者称为腭咽弓,前后两皱襞间的凹陷内有卵圆形的腭扁桃体。软腭后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为口腔与咽分界线。口腔内有上、下颌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为乳牙,一般在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岁初出全,共20颗,6岁开始先后自然脱落,并逐渐长出第二组牙(恒牙)替换全部乳牙,恒牙共32颗。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对语言、发音亦有辅助的作用。
舌位于口腔底,具有协助咀嚼、吞咽、辅助发音与感受味觉的功能。在舌背面及侧缘有不同形状的黏膜突起称舌乳头。有些舌乳头上的黏膜上皮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有感受各种味觉的功能。口腔腺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黏膜、清洁口腔、混合食物形成食团与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
第 8 页
咽是一个垂直的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前后略扁,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其上方的顶接颅底,下方及食管相连,自上而下分别及鼻腔、口腔、喉相通,咽上部的侧壁上,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口,咽通过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
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长管,是消化管最狭窄的部分。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咽,向下穿过膈肌进入腹腔,及胃的贲门连接,全长约25 。食管后贴脊柱,前及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器官相邻。食管全长有三处狭窄,分别距切牙15 、25 与40 。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缘为凹缘,较短,朝右上方,称胃小弯,下缘为凸缘称胃大弯。胃及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及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幽门处的环形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胃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