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宋词中的“簪花”意蕴.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宋词中的“簪花”意蕴.doc

上传人:麝月 2022/5/17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宋词中的“簪花”意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宋词中的“簪花”意蕴
摘要:宋词中的“簪花”举动被文人赋予了多层内涵,簪花词以“雅”和“真”为旨归,展现出宋代文人爱美、爱生活,并且不服老的潇洒人生态度,成为社交场合中促进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是文人怀旧念远的抒情凭借,且蕴含着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簪花”在此类词作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多的是蕴含了一种潇洒气概与高尚情操。
再次,从簪花词能够看出宋代文人爱花,爱美,更爱生活。周密《武林旧事·都人避暑》记载:“六月六日,崔府君诞辰……时茉莉最盛,初出之时其价甚穹,妇人簇带多至七插。”姜夔诗称:“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灵景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时风浸染,簪花之举动在宋朝上下处处可见。花朵自是鲜美,人面又何尝不娇艳?晁端礼《菩萨蛮》“远山眉映横波脸,脸波横映眉山远。云鬓插花新,新花插鬓云”;周邦彦《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程垓《菩萨蛮》“扶犁野老田东睡,插花山女田西醉。醉眼眩东西,看看桃满溪”,等等,皆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之典范。妇人簪花于头,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词人能于千千万万的日常琐屑事物中选取这一隅来展现,可见他们对于“簪花”之美是百般赏爱的。
爱美与爱生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爱生活的人自然善于发现并热爱世间美好之物,而人之爱美同样也源自于内心深处对尘世生活的热爱与眷恋。这种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常常通过“簪花”来体现。如韩元吉《鹧鸪天·九日双溪楼》: 不惜黄花插满头。花应却为老人羞。年年九日常拚醉,处处登高莫浪愁。
酬美景,驻清秋。绿橙香嫩酒初浮。多情雨后双溪水,红满斜阳自在流。
词人认为重阳节不应悲愁,而应簪花满头,珍惜当下,好好欣赏眼前美景、世间清秋。只有对生活抱有热爱,才能生活得如此随心自在,诗人发出此种感慨。此词中的“簪花”行为,颇有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清朗意味。
二、以“雅”
在宋代,但逢御宴、祭祀、游幸等重大活动,皇帝都要赐花,以示恩泽。《开元天宝遗事》曾载,因为学士苏颂应制诗写得好,于是“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颈之巾上”。新科进士参加闻喜宴,皇帝也要赐花。《武林旧事》载:太后寿宴上,理宗“赐宰臣百官、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上易黄袍小帽,驾出再坐,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宋太宗、真宗都有赐花簪头的行为,宋徽宗也极爱月季、梅花,常举行花宴。诗人杨万里描述宋代簪花御宴的场景,称:“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风气影响之下,“簪花”这一行为在文人交际中也开始频繁出现,成为宋代显贵社交、文人雅集的风雅之举,并且具有了特定的社交功能,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意蕴。
《补笔谈》曾载“四相簪花”之雅事,史料称理学家司马光一向不喜欢华丽奢靡而崇尚朴素澹淡,起初他拒绝簪花,并不为时艳所动,但簪花行径在文人阶层大肆流行之后,他也开始簪花。据记载,司马光在朋友家喝酒,多次因为太过尽兴而醉倒,被人用牛车拉回家,回家之时,歪帽之侧还斜插着当季鲜花。由此可见,宋代文人在酒筵歌席、酒酣兴高之际,总免不了要簪花。这已成为文人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舞剑抚琴一样,“簪花”成为给宴会助兴的特定举动,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