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少尿的护理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129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少尿的护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feng1964101 2022/5/17 文件大小:4.0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少尿的护理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少 尿
泌尿外科:文芳
概 述
1、正常人的尿量应该是多少?
1000ml-2000ml/d
排尿频次:4-8次/d
2、少尿、无尿、多尿的界限
少尿:≤400ml/d或者<17ml/h
无尿: <前性和肾性少尿,如血尿素氮(mmol/L):肌酐(Umol/L) ≥20:1,提示肾前性少尿;肝功能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有肝肾综合征;电解质异常常见“三高三低”,即高钾、高磷、高镁和低钠、低钙、低***血症
17
异常检查结果
包括泌尿系B超、腹部X线平片、CT或MRI、造影及膀胱镜等。可用于确诊肾脏的大小和形态,鉴别急性或是慢性疾病,明确是否有尿路梗阻
18
护理措施
一、急性少尿期的护理
二、慢性少尿期的护理
三、用药的护理
四、健康教育
19
急性少尿期护理
20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按病情做好各种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患者有无嗜睡、肌张力低下、心律不齐、恶心呕吐等高钾血症,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肾前性因素导致的少尿。应遵医嘱实施补液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
21
肾性因素导致的少尿,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原则上“量出为入,宁少勿多”,以防水中毒,按医嘱准确输入液体。具体入量可按公式计算:
每日入水量=显性失水量+非显性失水量-内生水量。入水量也可以按前24小时出水量加400~500毫升给予
22
如果是尿路梗阻引起的少尿,积极配合医生解除梗阻
当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水钠储留表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钾血症,血钾≥;少尿或无尿2天以上,肌酐≥442umol/L;每日尿素***上升≥,肌酐上升≥,177mmol/L,给予血液透析或者腹膜后透析,以少危机生命的并发症
23
慢性少尿期护理
24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观察眼睑周围、胫前区有无水肿
监测血清电解质变化,如血钾、钠、钙、磷,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观察感染征象,如有无体温升高、白细胞增高、咳脓性痰等,准确留取标本送检
病情观察
25
对症护理
高钾血症的护理
体液过多的护理
皮肤瘙痒的护理
预防感染
26
高钾血症的护理
观察心电图改变及有无脉搏不规则、肌无力表现;正确采血标本做生化及电解质检查;忌食含钾高的食物;慎用库存血
27
体液过多的护理
密切观察体液量过多的症状和体征,如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出现水肿和水肿严重、血压升高、意识改变、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等;严格控制入量,入水量一般为前一日出水量加400-500毫升;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观察患者尿量变化;必要时遵医嘱行血液透析治疗
28
皮肤瘙痒的护理
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把体内代谢产物排泄出去,易引起皮肤瘙痒,甚者奇痒难忍,常使患者失眠。嘱患者注意皮肤护理,出现瘙痒,应避免用力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预防皮肤干燥,洗澡不宜过勤,
29
皮肤瘙痒的护理
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太高,尽量少用浴液和香皂。洗澡后可以涂抹一些能防止水分蒸发的膏霜,用以锁住皮肤水分或涂抹含止痒成分的润肤剂以保持皮肤的滋润度;穿天然织物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0
皮肤瘙痒的护理
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太高,尽量少用浴液和香皂。洗澡后可以涂抹一些能防止水分蒸发的膏霜,用以锁住皮肤水分或涂抹含止痒成分的润肤剂以保持皮肤的滋润度;穿天然织物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1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呼吸道、泌尿系、口腔、皮肤感染等
32
根据病因及血生化结果,遵医嘱给予正确的饮食。保证热量充足,能量供应均应>/();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肉类等,动物蛋白质应占一天摄入量的50%以上;低盐、低磷、高钙饮食
饮食护理
33
心理的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安抚患者紧张情绪,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患者宣泄的机会,转移患者注意力。
34
用药的护理
35
少尿患者合理用药的原则
肾前性少尿应尽快补充液体,恢复血容量。在纠正血容量的基础上,尿量仍少者可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治疗。肾性少尿应限制入量,可适当应用渗透性利尿剂(以甘露醇为主),但无尿者不能使用。
36
利尿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利尿剂的分类
常用的药物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监测要点
强效利尿剂(排钾利尿剂)
呋塞米
托拉塞米
布美他尼
主要作用于肾髓袢升支髓质部;同时抑制Na+、K+ 、CL-联合重吸收
1、低钾、低钠、低***、低钾性碱中毒;2、耳毒性:听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