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植树问题之《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植树问题之间隔排列.
教材分析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糖葫芦)同学们都吃过
吧,酸酸甜甜,味道好极了。
师:老师也喜欢吃,不过喜欢多种水果组合的(出示花式糖葫芦的图片)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穿一串山楂和砂糖橘的糖葫芦呢?能不能有多种方法?
鼓励学生发言(可以先动手画画再答复)(提示:用红色画山楂,黄色画
橘子)
指名不同串法的同学上台串“糖葫芦"(两种颜色纸粘土搓的球),和实物
一起摆放到讲台上。
课件动态演示不同的组合方式,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考虑,导入新课。
二、观察图画,探究规律内涵
1、出例如题里的场景图。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幅图中有三组排列,每组中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呢?
(用课件将一整副图分三次展示:小兔和蘑菇,树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
学生答复,课件出示答案。
2、提醒课题。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交替出现的排列方式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课件强调)
三、情景探究,建立规律模型。
1、(1)规律模型一。
(课件出示表格)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规律。(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考虑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精品文档请下载)
小兔(  )只
木桩(  )根
夹子(  )个
蘑菇(  )个
篱笆(  )块
手帕(  )块
学生填表,考虑。分组汇报数据,全班交流。
问题一
师: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答复。
学生可以发现: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兔子比蘑菇多一个,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问题二
师:为什么会多一个呢?谁能解释解释?
学生合作探究.
师: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精品文档请下载)
指名汇报结果。
师小结: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首尾一样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此时可以让小朋友伸出一只手,仔细观察,手指和指缝的数量关系,帮助理解这一句话。同时拿出相对应关系的“糖葫芦”再次感受。)(精品文档请下载)
(2)、稳固运用,掌握规律。
课件出示课本上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答复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考虑,指名作答。
2、规律模型二。
师:假设两端的物体不一样,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和圆形纸片同桌之间互相协作摆一摆.
指名汇报。
出示课件
师小结: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首尾不同时,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数量相等.
(同样可以伸出一只手,把大拇指弯曲观察手指和指缝的关系帮助理解。这里也对照相对应关系的“糖葫芦”再次感受。)(精品文档请下载)
3、构建规律模型。
师:我们刚刚实际上研究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类型,你知道这两种类型有什么一样和不同之处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样之处都是两个物体交替出现的,都是间隔排列。不同之处是第一种出如今开头的那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