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声声慢寻寻觅觅翻译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悲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互相依赖,两相对照,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照,什么衬着,什么比赋兴了,斩钉截铁地说:"这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若干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初步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成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同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忧如飘流在大海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获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望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只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袭来,使自己感觉悲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悲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盖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思。这乃是百感迸发
4
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当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早,旭日初出,
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响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怎样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
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傍晚”云云。其实词写一成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先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
5
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
思乡的难过。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
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