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汤:滋补养生有新解.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汤:滋补养生有新解.doc

上传人:元春文档 2022/5/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汤:滋补养生有新解.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汤:滋补养生有新解
李娜 汤,最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吃饭时喝的汤,而仅仅是热水。《说文解字》说:“汤,热水也。”地名里的汤山,就是温泉。《楚辞》说:“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早在3 000年前,古人在参加重要集会前,会将有香汤:滋补养生有新解
李娜 汤,最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吃饭时喝的汤,而仅仅是热水。《说文解字》说:“汤,热水也。”地名里的汤山,就是温泉。《楚辞》说:“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早在3 000年前,古人在参加重要集会前,会将有香气的野草煮成热水,待水温适宜时沐浴全身,以热水冲走污垢,以兰香安身定意,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抖擞精神,去和天地对话。《千与千寻》里那个“汤屋”,其实就是个能提供餐饮、住宿等多方位服务的大澡堂子。后来,汤从热水的意思发展为汤水、汤药。
下饭:就是这碗“带汤儿的菜”
汤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饮食烹饪品类的时间并不长。直到清代早期,“汤”还是“羹”的另外一种叫法。人人皆知的“洗手作羹汤”,出自唐代王建的《新嫁娘》。初为人妇的新媳妇儿,下厨做的“汤”其实代指菜肴。
《闲情偶寄·颐养部》说,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不能下饭。古人饮酒有下酒之物,吃饭有下饭之物。饭犹舟出,羹犹水也。这种五味调和、内容物丰富的浓稠汤水,是为了让人能顺利地把“干巴疵咧”的主食吃下去。从字形上看,“羹”字最初就是以羊为原料,以水为传热介质,以陶、鼎为炖具,用木炭火加热煮熟的带汤儿的菜。比如炖鸭、高汤鱼肚、炖鳝鱼、蛇羹等等。
清代美食家袁枚著有教科书级别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这部中国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有海鲜单、江鲜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14部分,详细记述了我国1-18世纪中叶流行的300多种菜式。其中从天上飞的,到水里游的;从主菜主食,到粥饭点心,都有涉及,但唯独没有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拿火腿、海鲜、鸡鸭或菌菇熬制的高汤、上汤,只是大菜的辅料——类似于今天的味精、鸡精、浓汤宝等。
得闲饮汤成为一种“食尚”
清晚期,吃遍全宇宙的广东人民开始正式饮汤了。清末期,那里的老百姓吃饭必须配汤。民国有位徐珂,写了一本类似清朝百科全书的书籍——《清稗类钞》,其中就说“(闽粤人)餐时必佐以汤”。广东气象清新,对外交流频繁,经济蓬勃发展,在饮食上的追求更加高远很正常。但此时的汤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有养生滋补功效、广东人人会饮的老火靓汤。
民国初年,广东工商业发展迅速,高中低档酒楼林立。除高官商贾外,老百姓也开始走进酒楼吃饭。原来为高档菜肴体现的上汤、高汤逐渐独立出来。一人一盅形式的养生炖汤出现了。人们在注重汤的味道的同时,更加重视汤的滋补功效,同时讲究应四时之序喝汤,对自己之症喝汤。
、时髦、洋气。蛤蟆镜、录音机、喇叭裤占领了全国青年人的心。随后,靓汤逐渐影响了我国各地的饮食习俗。今天打开京东,在书籍品类输入“汤”,查询结果超过100种。汤,从幕后走到台前,因温暖、好味、营养滋补,成功站到了“C位”。
热汤暖的就是中国胃
汤在暖心之前,暖的先是眼睛。你看一缕缕热气飘出了白瓷小盅,它一点点在微黄的光晕里凝成水汽。再暖的是手,轻轻用手抚摸汤盅,温度比皮肤稍高一点,用指尖慢慢划过,再将掌心放上,冬天变得没那么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