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沪剧的新题材与新征程
首演至今,上海沪剧院的原创沪剧《敦煌女儿》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肯定。2月,《敦煌女儿》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4月,上海沪剧院还被中国戏曲学会授予“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称号,表彰其在剧团建设沪剧的新题材与新征程
首演至今,上海沪剧院的原创沪剧《敦煌女儿》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肯定。2月,《敦煌女儿》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4月,上海沪剧院还被中国戏曲学会授予“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称号,表彰其在剧团建设、剧目创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上海沪剧院也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文艺院团。5月,《敦煌女儿》又成为上海戏剧的代表,和上海其他两台入选剧目一起参评文华大奖。面对《敦煌女儿》所取得的成绩,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唯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沪剧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新题材打开新视野
近些年上海沪剧院就一直在尝试新的题材和故事,从展现甲午海战“男人戏”的《邓世昌》,到此后为青年团演员打造展现红军英烈的《回望》,再到如今的《敦煌女儿》,都在最重要的选题关上打破固有的“标签印象”,使得上海沪剧院的整体新创剧目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丰富的面貌。茅善玉说:“如果没有艺术创新,就没有沪剧今天的成就。这次《敦煌女儿》从创作起,我们就将它视为是沪剧又一次艺术尝试和创新实践。”
去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入选成为百名改革先锋之一。许多人都赞叹茅善玉和上海沪剧院眼光好,抓了一个好题材。但是甘苦自知,茅善玉感慨道:“其实八年里我听了很多劝我放弃的声音。有的人是觉得茅善玉和樊锦诗联想不到一起,更多的是觉得沪剧和敦煌联系不到一起,说你要怎么演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研究者呢?沪剧为什么要去挑战这样一个好像‘不属于它’的题材呢?”
但是茅善玉认为,《敦煌女儿》不只是好运,对《敦煌女儿》的坚持亦是对沪剧演剧精神的坚持。“沪剧题材很广阔,譬如《红灯记》《芦荡火种》都是革命戏,《红灯记》说的还是发生在东北的事,(20世纪)60年代,上海沪剧院也演过《甲午海战》。”茅善玉认为,沪剧不像其他传统戏曲积累太多的家底,沪剧是年轻的,它跟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一直在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不断学习、进取,可以不断把一些新的元素融入沪剧创作,求新求变。
新形式带来新突破
《敦煌女儿》的创作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观众的心理关,深扎《敦煌女儿》这样的题材,上海沪剧院首先看中的正是樊锦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守、几代敦煌人的奉献精神。茅善玉说:“要提升沪剧的高度和层次,就不能只演家长里短的作品,还需要像《敦煌女儿》这样可以体现思想内涵和文化素养的剧目。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已经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尝试突破就是要让年轻人意识到,传统戏曲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沪剧来说,《敦煌女儿》还带来了对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回望与致敬,这是一个具有文化性、人类性、国际性的大题材。”
经过多次的论证、实践、修改,《敦煌女儿》最终确定了诗化的风格和面貌。导演张曼君认为,《敦煌女儿》是对敦煌人的礼赞,“诗剧”的呈现方式不仅符合这个戏的气质,也是当代沪剧需要的气质。张曼君说:“我想沪剧应该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挑战和创造。”
《敦煌女儿》建构了多重空间去完成叙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