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浅析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doc

上传人:雪雁 2022/5/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
摘要:随着节能减排能源政策提出和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不断加剧,城市规划管理者和设计人员对低碳环保的慢行交通重新定位和重视。本文首先从功能上对慢行系统进行分类,并提出不同功能慢行系统要素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
休闲健身功能慢行系统可以为市民提供晨间锻炼、休息日健身场所,如山地自行车道、滨水林间晨跑步道等。休闲健身功能的慢行系统以长距离、顺直平面线形为主,两侧布置高大绿色植物,创造适宜休闲健身的富氧、幽静环境。
3 基于宏观层面的慢行系统规划
由于慢行系统属于体力出行方式,出行距离超过一定范围后,体力消耗大,将大大降低慢行出行品质。研究表明,步行最适宜出行距离为500米以内,自行车最适宜出行距离为3-5公里。
在用地规划阶段强调功能分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中心区分离,造成居住―就业岗位不平衡,从而产生大量长距离通勤交通,适宜慢行出行方式的出行距离所占比例较低。
构建高品质慢行系统,需要在宏观层面,即城市规划阶段,调整用地结构,提倡功能混合用地模式、片区居住―就业平衡、合理布置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1)功能混合用地模式
提倡用地混合开发模式,建设多功能社区,减少长距离交通出行,降低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增大适宜慢行出行距离比例,片区内部短距离日常生活出行以慢行为主。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强调功能分区和强调功能混合两种不同用地模式下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分析,通过对不同用地模式下适宜慢行交通出行距离比例定量分析,推断功能混合用地模式对慢行交通支撑力度。
在强调功能分区用地模式下,滨湖新区居住人口约3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约80万个。通过居民出行距离分析可知,,%(见图1),不具备大力发展慢行交通条件。
在强调功能混合用地模式下,滨湖新区居住人口约5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约65万个。通过居民出行距离分析可知,,%(见图1)[3],慢行交通使用需求大,具备大力发展慢行交通条件。

图1功能分区和功能混合用地模式下居民出行距离分布图
(2)片区居住―就业平衡
居住与就业平衡对城市交通体系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影响。随着工业园区和“卧城”建设,我国城市普遍在通勤时段交通拥堵、公交拥挤十分严重,居民通勤距离过长。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其居住人口约22万,提供就业岗位为96万,每天约有100万人从经开区通勤至其他城区,。由此可见,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是早晚高峰产生大量长距离通勤交通的根本原因, 而且大大降低片区内部短距离出行比例,不利于慢行交通发展。
(3)合理布置社区服务中心、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大运量公共交通站点,设置社区级中心,围绕大运量公共交通站点高强度开发,70%以上居民在公交服务范围内,长距离出行以“慢行+公交”为主。
在社区内部,步行可达范围内设置零售商业、娱乐休闲,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服务集中在步行范围之内。同时在步行范围内设置公共绿地以及公共服务,每隔800米左右设置公园、学校等,并尽可能将公共空间连接成一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