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汉族的民族特征.pdf

格式:pdf   大小:77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族的民族特征.pdf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9 2022/5/20 文件大小:7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族的民族特征.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
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汉族由西
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一般说:舞蹈
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风格上:南方纤巧秀丽,北方粗旷豪放。伴
奏上:南方多丝弦,北方多鼓吹乐。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
宋明以后,南方喜欢各式各样的灯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杂技性强。同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也可
看出南、北方及地区艺术特色,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反映不同的侧重不同和****俗。如霸王鞭 (北
方)与打莲湘(南方)就是同一形式的两种叫法。前者重舞,不一定唱,后者多和唱结合。又如龙舞
叫龙灯,高跷在江西叫高跷灯。南方往往也有北方色彩的舞蹈,北方舞蹈中也常有南方风韵。
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成语寓意——成语是人们经常使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短句,包括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等
词组、短句。汉族民间舞蹈常以成语作为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的名称。由于成语寓意广为人知,
成语命名的舞蹈会引起美好的联想,使观众与表演者的审美心理得到满足。舞蹈动作用成语作为
名称,可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舞蹈很强调队形、场面的组织变化,以吉祥用语,古战阵
名,雅俗共赏的诗句作为名称,使画面、路线变化更富诗情画意。这种成语寓意的艺术手法是源
于传统的民族心理。
缘物寄情——凭藉一种物品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象征吉祥、幸福,是汉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
审美趣味。 所缘之物中有传说里的神兽、神物,有宗教色彩的法器和用品,有现实生活的器物、
工艺品。在艺术手法上有实表其物、虚实结合、虚拟写意等。在形式上有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演的
道具舞,如龙、凤寄寓对吉祥、富贵的渴求,麒麟有多生贵子之意。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折扇,是以实物做成的小巧美观、张合方便的道具,演员通过它在舞中以虚拟写意或虚实结
合的手法,巧妙地刻划各种人物形象,抒发细腻的感情变化。它还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与情节,
如花园中捕蝶、春风中放风等等。
载歌载舞——广为流传的各种秧歌、花灯、花鼓,大多都属于这类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是汉族
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花
鼓歌,都是极优美动听的口头文学,并以歌舞相间的形式,使歌舞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民
间歌舞追溯其源,与古代踏歌有关。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又受戏剧表演的影响,尤其是清代
地方戏盛行之际,汉族民间舞蹈吸取戏曲的情节曲折、戏文动听、服饰美观、道具精致等优长,
加强了表演性与艺术效果。民间舞蹈与地方小戏关系密切,前者重舞、后者重戏,各有所长。道
具舞蹈中边唱边舞的形式也很多。
技艺求精——各种民间艺术多是在祈年、祭祖、庙会、迎神赛会中表演,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
各出新招,以博称赞。由于艺人们不断从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中广收博采,原有形
式内容更为丰富,技艺上精益求精,成为在广场演出的大型节目。如花鼓灯就是从由会表演发展
成包括歌、舞、技、戏的表演形式,善唱者的歌声随着夜风可远飘一二里外,善舞者的跟斗越翻
越奇,艺人们也形成各自的专长,为群众所熟悉和爱戴。汉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
展。【返回】
5 灯节、灯舞与灯阵
灯节——灯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伴随它的发展,灯舞、灯阵等民间
舞蹈活动相应而生,各种艺术荟萃一堂争相竞演。灯节即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古人把农历正月
初一称作“元日”,正月十五夜称作“元夕”,与道教“上元日”有关,此风****从原始祭祀演变
而来。按《帝京景物略》:张灯风****始于汉代“祀太一”(天帝),唐初定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
为灯节。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 771 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皇帝曾到安福门观赏。
盛唐玄宗改灯节为三夜。北宋初年“朝廷无事、年谷屡登”,宋太祖于乾德五年 (公元 967 年)
下诏灯节为五夜。明代建都南京后,明太祖于灯节期间开灯市,“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
灯十日。”此风****演变为群众性娱乐活动,给民间舞蹈发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