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肥未来将现城际铁路环规划新增西绕城高速全新“大合肥”规划出炉:巢湖半岛打造“慢城”、再添两处环城公园摆擂台、集智囊、萃精华之后,最新版的“大合肥”规划已经新鲜出炉。 2011 年8 月, 合肥进行了区划调整; 2011 年 10月, 针对大合肥的规划启动国际招标; 2012 年5月,5 家入围规划单位将规划方案公示。时隔 16 个月,由 5 家方案各取所长集结而成的《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正式版”已经完成。现在,一起翻开晨报独家揭秘, 在大城合肥预见未来。大合肥· 档案城市规模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独特性唯一“独拥大湖”的省会城市不变的名片四大科教城市远景人口城镇人口 1100 万,城镇化率 85% 左右,主城区人口 850-1000 万人。阶段目标近期:实现从中部的工业型省会城市,向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跨越。中期:巢湖治理初见成效,大湖宜居和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开始突显。远期: 巢湖治理成为湖泊治理典范, 科教优势充分发挥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合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未来的合肥,将成长为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将以占全省约 10% 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省约 20% 的人口和 30% 的经济总量,真正成为安徽的强力龙头与长三角的西翼中心, 跻身一流省会城市行列。大合肥· 路径战略城湖联动· 转型创新城湖联动主城区与巢湖相互依托, 城湖共生。城市地区与巢湖地区在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旅游发展、城乡建设、交通组织六个主要方面进行联动。转型创新转型: 从一般省会城市走向功能更加多元完善的中心城市; 创新: 从传统科教城市走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大合肥· 骨架从“ 141 ”到“ 1331 ”空间布局 1 ——“双心主城”蝶状布局对于主城区的空间结构,新规划中进行了“双心两扇两翼”的概括。其中的“双心”,指的是一个老城区的“老城中心”,一个位于滨湖新区的“新城中心”,强化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彻底打破单中心结构。在合肥的西北方和东南方, 将形成两个扇形区域, 这两块区域对称相望, 将通过保护生态发展现代服务业,弘扬水绿交融的空间特色。而在合肥的东北和西南部, 也会有两块翼状空间对称布局。这两块空间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档次,通过空间重构解决工业围城。在整个主城区的产业布局上, 主城区整体将以“优二进三”和局部“退二进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部分工业向外围疏解, 重点发展高新产业和智慧型产业,巩固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地位。建设生态化的大城市,改善宜居和创业环境。 3 ——三县市升级“副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之一的巢湖城区,升级定位为“特色发展”,规划人口 60到 80 万人。按照中心城区的要求等高对接,巢湖城区将提高档次、纯化功能,突出旅游度假特色。按照总体发展思路, 未来巢湖城区将成为现代产业发展高地, 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城区将进行“综合拓展”,综合农产品物流发展农副加工,并承接部分先进制造。从而形成新兴现代产业基地、区域商贸中心。作为合肥南部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庐江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 40-50 万人。针对长丰城区, 将走“优质建设”战略, 突出生态保护, 承接高新产业。作为市域北部的发展极,长丰将成为合肥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城市,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