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足口病防控幼儿园
第一页,共40页。
第一局部 手足口病防控要点
第二页,共40页。
内容
一、概述
二、流行概况
三、病原学
四、流行病学
五、临床表现和诊断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七、晨检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八现
急性起病,局部伴有发热
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病症。
疱疹性咽峡炎。
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
第十七页,共40页。
手、足、口
第十八页,共40页。
诊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局部病例可无发热,即为医学观察病例。
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综合上述重症病例的临床和一般实验室和物理学检查进展临床诊断,或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进展实验室诊断。
第十九页,共40页。
鉴别诊断
水痘: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疹可同时存在;皮肤瘙痒。
单纯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继发感染常见于口唇、眼睑、鼻周,为粟粒状水疱,没有其他部位的皮损。
第二十页,共40页。
重症病例
3岁以下多见
病情进展迅速
多在病程2-5天发生
神经系统病症
心肺部病症
重症病死率:10-25%
死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第二十一页,共40页。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开展为危重病例,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五、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的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第二十三页,共40页。
个人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但是,只要养成良好 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手足口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个人在预防手足口病时,以下几点千万要注意: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防止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第二十四页,共40页。
个人预防措施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病症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展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展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穿插感染。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无人情况下紫外线照射,无需进展大规模喷洒消毒;
每日对耐热的餐具、毛巾进展煮沸物理消毒;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凳台面等物体外表进展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后用清水擦拭;
进展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戴口罩。清洗工作完毕后应立即洗手;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2〕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日进展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展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第二十七页,共40页。
六、晨检时间
每日学生入学、入托时,或上午、下午第一节课开场上课时。
第二十八页,共40页。
晨检的内容、方法
一看:查看是否有学生缺课,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是否有异常表现。要特别注意手足臀部位是否有斑丘疹、小疱疹等。
二问:询问学生是否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病症不适病症,睡眠、大小便是否正常。如有病症,是否就医,在何处就医,诊断为什么疾病,是否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