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警惕“流动性黑洞”.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警惕“流动性黑洞”.doc

上传人:司棋夸克 2022/5/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警惕“流动性黑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警惕“流动性黑洞”
闻 言
[当金融机构从事市场交易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内部风险控制的需要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会在某些时刻出现金融产品的大量抛售,而交易成员由于具有类似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目标和交易心态,会同时存在大量的多样化、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多样化、交易工具的多样化、决策规则的多样化等因素相关。
比较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来看,引发流动性黑洞的诸多诱因其实也是存在的,且由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一些负面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流动性黑洞的导火索。对此,我们必须明确和认识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第一,相对于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还很不成熟的市场,一些结构问题使得国内市场天然地具有较强流动性波动的特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产品结构和投资组合单一。目前全国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品种以现货为主,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组合主要集中于债券、拆借、封闭式回购等品种,而远期、掉期、买断式回购等衍生产品的交易非常清淡。二是债券市场主体集中单一,目前债券市场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占全部债券的比重大约为75%,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持有的债券则很少,最高的占比也不到10%,少的甚至不足1%。三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趋同,所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几乎是一致的。在结构趋同、缺乏多样性的市场格局下,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他们可能要采取一致性的行动来规避风险,这种“羊群效应”无疑将成为产生流动性黑洞的催化剂。
第二,信息对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信息多元化是观点多元化,并导致行为多样化的外部原因之一。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信息成本的下降以及监管当局对公司实时、公开地披露信息的规定越来越严格,市场主体基本上拥有了相似的信息。尽管主流观点认为充分的信息披露会解决金融的波动性问题,但国际经验表明,信息的一致性经常会增加市场的波动性。因为,以市场敏感性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通常会进一步强化由于信息和观点一致带来的“羊群效应”。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市场里,以市场敏感性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持有相似头寸的市场参与者在市场变动性增加或价格下降时同时减少风险头寸。他们对负向突发事件的反应就是使用这一风险管理机制,在同一时间卖出相似的金融工具。价格下降会增加市场的波动性,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头寸抛售并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市场敏感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趋同减少了市场的多样性,而监管当局对这种风险管理体系的偏爱以及鼓励金融结构使用相同的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黑洞爆发的机会。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虽然信息和观念的趋同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可以对风险采取不同的态度,可以建立良好而非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近年来,受新巴塞尔协议和国际先进银行的影响,再加上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标准的约束,国内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市场敏感性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银行使用的在险价值体系,对交易员实行的风险控制线以及传统的追加保证金制度,也还包括保险公司使用的偿付能力测算或赔付率限制。但是,整体上看,无论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都采用了在险价值体系。在不高,短期内难以在技术上和理论上有所创新,目前还只能模仿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建立的风险管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