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脱硫改旋流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脱硫改旋流方案.docx

上传人:wz_198613 2022/5/2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脱硫改旋流方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多管后加旋流脱硫塔除尘脱硫锅炉治理
双达标改造方案

目录
概述
设计原始资料
治理目标、要求及技术原则
脱硫除尘治理方案的选择
脱硫工艺参数及计算数据
多级可调式脱硫除尘器简介
氧化钙(双碱法)脱硫技术简介

NaOH在沉淀内可以再生,故NaOH加入量只是初始用量和被硫渣清理时带走的极小部分,故加入NaOH并不会增加脱硫成本,仍是低价的石灰,其再生过程如下:
2NaHSO4+Ca(OH)2→NaSO3+CaSO3+2H2O
Na2SO3+Ca(OH)2→NaOH+CaSO3↓
NaOH得已再生并中和了Ca(OH)2
可见NaHSO4很快同Ca(OH)2反应释放出(Na+)(SO32_)和(Ca2_)CaSO3呈水溶性沉淀。。
5、脱硫工艺参数及设计数据
:1775kg/h
、煤质含硫量:2%
、硫的发生量:1775×2%=
、二氧化硫发生量:硫与氧化合×2=71Kg(循环流化床炉,在燃烧中可自行脱硫60%,则实际排放量约28kg
:钙硫比=:1, 计算后为:31 Kg/h
NaOH耗量:按石灰用量的5%,计算为 Kg/h
水、电用量
脱硫系统估算水、电用量如下:根据湿法锅炉窑炉脱硫技术规范:双碱法:液气比大于2,
水:60t/h
电:10kw/h
6、多级可调式一体化脱硫装置介绍
根据多级可调式脱硫除尘器的设计原理,是经过多级的可调的脱硫除尘技术,本套装置即进风口,采用对喷高雾化无堵塞喷头,实现第一次净化,采用蜗壳旋风入口,达到旋风二次净化,气流上升与筒壁水膜亲和达到第三次净化,烟气上升至旋流板层实现4—6次净化,在上升至喷雾层,实现7-8次净化,然后再经过过滤层把未完全净化的微小颗粒截留,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烟气中未被中和的二氧化硫与中和剂更进一步细微接触亲和,从而可以达到脱硫效率95%以上,除尘效率99%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多方面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SO2废气排放的锅炉、窑炉,还绝大部分没有脱硫设备。产生SO2最多的发电厂也只有极个别的进行了脱硫治理,如:重庆珞璜电厂引进了国外的脱硫设备,其耗资仅外汇部分即达3460万美元、国内又配套了700万元,这惊人巨大的投入是我国任何企业都会望而生畏,也绝对无法承受的。5年内仅国家投资130000亿元治理环境污染。
引进国外设备还不仅投入大,且占地大,运行费特高,而且管理复杂。可见研制出一种全部国产化、投入小、占地少、运行费低、而又容易管理操作的脱硫设备,是我国环保界最为迫切的攻关任务。
我们通过近十年的研究、试验、开发,总结提高,在97年获国家专利、98年通过国家鉴定的基础上,不断在应用中研究改进,从而达到了新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在今年2月又申报了国家专利,把原名“陶瓷旋流湿式烟气脱硫装置”专利号:,改名为“多级可调式旋流脱硫除尘器”专利号:ZL 2005 2 。它的特点是:
1、投入少,只需进口设备的百分之一。
2、占地面积小,比进口设备小10倍。
3、运行费用低,比进口设备低5倍以上。
4、管理容易,可常年无故障运行。
5、可以达到进口设备相同的除尘和脱硫效率,而阻力损失却小了3—5倍。
6、它的脱硫效率、除尘效率、阻力损失可调,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果。
7、产品寿命可达十年以上,比进口设备可延长1倍以上。
8、可用本技术改造目前国内很大一部分麻石水膜除尘器使投入再减少几倍。
9、施工期短,仅需5—30天,是进口设备无法达到的,从而减少因改造设备而停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0、减少的SO2排污费,可在一年内收回改造投资。
这些特点最大的满足了我国现有企业的国情,从而可以实现加快我国大部分尚没有脱硫设备的污染治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无可估量,而为此带来的商机和经济效益,也将是无可估量的。
论文一篇附后
7、双碱法脱硫
双碱法脱硫的技术参数
烟气量:30000m3/h,二氧化硫: 煤质含硫量2%
脱硫效率
在满足中和剂要求的前提下,实际可达到95%以上。
脱硫剂: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Ca/S比::1
NaOH耗量, kg/h,石灰耗量:31 kg/h
脱硫量:28 kg/h
SO2排放浓度:小于国标900mg/Nm3
烟尘排放浓度: ≤150 mg/Nm3
液气比:2L/m3
循环水量:60 m3/h
脱硫工艺流程
本双碱法脱硫系统由钠碱浆液系统、旋流、喷淋反应塔吸收系统、烟气系统、循环水系统等组成,详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