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GDP增长率不是判断经济形势的定性指标
2004年02月12日 11:06
薛小和
    薛小和:据报道,国家统计局在对2003年的GDP数据进行核算后,曾请专家学者进行评估,并准备把开门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判断经济运行走势时,习惯于把进出口额作为判断经济形势好坏的重要指标,普遍认为出口增长就好,出口下降就不好。专家预计2004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明显回落,进口增长速度仍有可能高于出口,并造成贸易顺差的进一步减少。您的观点如何?
    刘福垣:我国目前的外向依赖度已经达到47%以上,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内需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增加仅仅是国际经济形势好转的反映,也不能作为判定国内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志。  
    如果,需要社会救济的人群低于人口的5%,社会生产能力超过本国基本需要,或者需要通过出口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比较成本低的外国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增长是经济走势良好的表现。而我国目前有80%的人口或因社会保障不到位人为抑制消费,或因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下,实际消费水平没有达到现实生产力已经达到的水平,这就不正常了。我们增加出口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为了内需,不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我们应该尽快改变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出口,在基本满足国内消费的基础上,按国际贸易正常的比较成本规律、国际分工规律来发展对外贸易。
    薛小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将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
    尽管后来有人否认这一关系,但是储蓄率的高低仍然被视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的专家好像一直为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而担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福垣: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是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的前兆。十几亿的人群整体性的高储蓄倾向一定是理性的选择,这说明人们在为未来的消费积蓄购买力。有多大剩余必有多大短缺;有多大的储蓄必有多大的期望。现在,我们在社会保障、教育和普通住宅方面有很大的短缺,而且一时也满足不了这么大的供给,因而启动消费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我认为,当前储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是正常的。在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健全之后,才可能使储蓄倾向降下来。一旦居民消费积累期结束,新的消费高增长期就要到来。
    薛小和:您上周谈到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都不是经济运行的定性指标,那么哪个指标是可以用于定性的?
    刘福垣:充分就业率是判断经济运行形势首位的定性指标。就业是保障人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第一位问题。如果一个国家GDP高速增长,失业率和社会犯罪率也随着上升,这就说明GDP的增长和分配方式有问题。政府应该把推动就业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充分就业率应该是判断经济形势的惟一定性指标。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是严重供大于求,把充分就业率作为惟一的定性指标,几十年都不用变。充分就业率上升,GDP和出口增长速度一般不会下降,即使下降也不是就业增加造成的。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充分就业率上升都是国内需求和出口增长加速的结果。而如果GDP和出口增长加速就业率反而下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