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穷人》教学设计湖北荆州焦鹏程一、文本解读 1. 《穷人》是列夫· 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改变的小说。后经草婴翻译,成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喜爱的文学作品,并被收录进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小说。 2. 经典文本, 阐释维度和空间是多元的。像《穷人》这样的经典文本, 值得咀嚼回味的地方比比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 有一千个《穷人》。根据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一书中讲到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 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 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 其生成的课程内容( 或者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从这个意义上审视,《穷人》显然属于“定篇”。 3. 作为经典文本,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个”文本有别于其它的文本的独一无二处是什么。相比于同样经典的《凡卡》《小音乐家杨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国外翻译作品,《穷人》一文最大的特色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小说开篇环境的对比描写, 以及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一系列内心活动,是“这一篇”小说的最富于魅力的特色。因此, 作为“定篇”, 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就将“可能生成的教学内容”第1、5 自然段作为“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浓墨重彩地展开。文中大量出现的“对话描写”, 为何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者, 对话本非本课独一无二的特色, 学生在此前所学的大量课文中, 都接触过对话描写; 二者, 孩子们离穷人们的生活很遥远,加之阅历和年龄差异,孩子们很难恰如其分地读好人物对话;三者,对话太多,课堂时间难以保障。因此,分角色朗读对话,不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因此,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是否能凸显“语言运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去考量,《穷人》这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了新的思考路径。这里重点说说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如何凸现“语用”价值。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这是本篇小说的特色,教学中,要经历如下三个维度。一是通过朗读想象,走进文本,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二是,通过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领会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意图。三是创生语境,让学生迁移运用,学着“怎么写”。二、教学目标 1. 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忐忑不安”、“揍”、”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方法,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 尝试描写西蒙临时前的心理活动。三、确定理据简单设计,深入心灵。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 而应教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 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