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生物氧化 名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pptx

格式:pptx   大小:5,053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物氧化 名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ppt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2/5/22 文件大小:4.9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物氧化 名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十章 生物氧化
备注:本章有丰富动画资源用于教学,可与主编联络。
第1页
提要
一、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
二、呼吸链
呼吸链定义
呼吸链类型及其在细胞中定位和功效
呼吸链组分
呼吸链组分排列次序
复合体I、II、III和I检测到跨线粒体内膜质子梯度存在。据测定,。
破坏质子驱动力化学试剂能够抑制ATP合成。
从线粒体内膜纯化得到一个酶能够直接利用质子梯度合成ATP,此酶称为F1F0-ATP合酶。
人工建立跨线粒体内膜质子梯度也可驱动ATP合成
第31页
电子传递过程中pH改变测定
第32页
经过改变离体线粒体悬液pH而
建立pH梯度能够驱动ATP合成
由菌紫质创造质子梯度可被牛F1F0-ATP合酶用于合成ATP
第33页
Q循环
第34页
F1/F0 ATP合酶
质子经过这种蛋白质扩散
驱动ATP合成和释放!
两个部分: F1和F0 (后者因为受寡霉素抑制而得名)
F1 催化单元——由5种亚基组成(a3b3gde)
Fo 膜整合单元——质子通道(ab2c10)
第35页
复合体I结构:细胞中蒸汽机?
形如L字母复合体I在传递电子过程中,在两个主要结构域界面上发生了显著构象改变。这种构象改变会驱动一段长α螺旋发生一个活塞式运动,使附近三段不连续跨膜螺旋倾斜,而改变由它们组成各个质子通道内可解离基团性质,从而造成3个质子转位
第4个质子可能是在两个结构域之间发生移位。于是复合体I像一个蒸汽机一样,电子传递释放出能量用来驱动活塞移动,而活塞再驱动一组不连续螺旋(而不是车轮)移动。
第36页
复合体I产生质子梯度“蒸汽机”模型
第37页
F1/F0 ATP合酶结构模型
第38页
结合改变学说
1977年Paul D. Boyer提出结合改变学说能正确地解释F1F0-ATP合酶作用机理。其主要内容是:
活性中心ATP合成并不需要质子驱动力,与活性中心结合ATP或ADP处于平衡。
假如没有质子流过F0,与活性中心结合ATP就不会与酶解离。
3个β亚基与γ亚基不一样表面结合,于是不一样β亚基采取不一样构象。
在某一时刻,3个β亚基分别处于T态、L态和O态。
处于T态β亚基紧密结合1ATP,ATP与ADP+Pi处于平衡,但ATP并不能与它解离;处于L态β亚基结合有ADP和Pi,但不能释放核苷酸;处于O态β亚基能够释放结合核苷酸。
三种状态β亚基能够相互转变,转变由γ亚基转动所驱动。
γ亚基转动动力来自质子经过F0流动。
结合改变学说可简化为:质子流动→驱动C单位转动→带动γ亚基转动→诱导β亚基构象改变→ATP释放和重新合成。
第39页
“结合改变”学说图解
第40页
F1F0-ATP合酶催化反应历程
第41页
质子经过F0通道回到基质模型
第42页
支持结合改变学说证据
18O同位素交换试验
John Walker取得F1晶体结构清楚地表明,3个β亚基处于不一样构象并和不一样核苷酸配体结合
日本科学家采取尤其伎俩直接观察到F1旋转催化
第43页
同位素(18O)交换试验
第44页
日本科学家γ亚基旋转试验
第45页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氧化磷酸化与呼吸链通常是紧密偶联,不过,低水平质子泄漏时刻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所以,确切地说,线粒体通常是部分解偶联。解偶联普通是受解偶联剂作用所致。
解偶联剂作用机制在于它们能够快速地消耗跨膜质子梯度,使得质子难以经过F1F0-ATP合酶上质子通道来合成ATP,从而将贮存在质子梯度之中电化学势能转变成热。另外,伴随质子梯度消失,电子在呼吸链上“回流”压力将会减轻,进而造成细胞内脂肪等物质生物氧化愈加旺盛。
有两类解偶联剂,一类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通常为脂溶性质子载体,带有酸性基团;另一类为天然解偶联蛋白(UCP) 。
第46页
三种解偶联剂化学结构
第47页
DNP解偶联化学机制
第48页
解偶联蛋白
最少已发觉五种类型UCP:UCP1~UCP5。
UCP1 又名产热素,它主要存在于动物褐色脂肪组织,与机体非颤动性产热相关。机体对严寒做出反应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激活褐色脂肪组织中脂肪酶,脂肪酶水解脂肪,释放出FFA。FFA不但作为代谢燃料经氧化产生ATP和质子梯度,还能与CoQH2和嘌呤核苷酸一起直接激活产热素。一旦产热素被激活,则使F1F0-ATP合酶发生“短路”生热。
UCP2存在于多数细胞,UCP3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UCP4 和UCP5存在于脑。它们都是受到高度调控蛋白质,一旦激活,都能增加热量产出。因为它们影响到代谢效率,其含量差异(尤其是骨骼肌中UCP3)可能是一些个体或人群肥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