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登高获奖说课稿优质课件名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pptx

格式:pptx   大小:61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高获奖说课稿优质课件名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ppt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2/5/22 文件大小:6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高获奖说课稿优质课件名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 高》
杜甫
第1页
一、教材
二、教法
三、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2页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书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 依据纲领要求《登 高》
杜甫
第1页
一、教材
二、教法
三、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2页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书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 依据纲领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诗歌吟诵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依据新课标和纲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新学****方式”
第3页
二、说教法
这课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以读代讲。
2、点拨议论。
3、规律总结法。
第4页
我们常说:“当代文盲不是不识字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人”,因而在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法指导。本课,学生能够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br/>三、说学法
1、朗诵和默读相结合方法。诗歌贵在吟诵,经过重复朗诵,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经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规律方法不停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方法,到达“润物细无声”效果。
第5页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了解,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一代诗圣》上下集。
四、说教学过程
秋天是个神秘季节,好像一个遗世独立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书,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些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是壮丽;有些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经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一)导入新课:
第6页
1 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3)学生自由朗诵后结合注释默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纲领要求培养学生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音韵美。
(二)新课传授
第7页
(三)探讨景、境、情关系
此教学设计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了解诗歌思想和情感标准,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全课我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情感基调,该怎样概括?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
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怎样思索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第8页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辽阔深远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落木、长江等等。
②请你用散文化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
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
第9页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基础上,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意味?
教师可结合多媒体适时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以下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晚年诗人仍四处漂泊,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而命途多舛,对于封建时代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困顿同时,愈加悲叹政治生命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步骤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体会和深切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逻辑思维能力。
第10页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依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过程,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这些可能都不是“悲秋”根本,那么“悲秋”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第11页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索、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但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