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docx

上传人:wo1230 2022/5/22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GB 16001—1995】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4周送检。
   尿标本宜在病程的第3~4周送检,阳性率较低,采集时应避免粪便污染。
   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
  A 培养
  血液和骨髓穿刺液先进行增菌培养,粪、尿(沉渣)可直接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经37℃24h培养后挑选可疑菌落,进一步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A 鉴定
   菌落形态:在普通培养基上伤寒杆菌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表面光滑的菌落,菌落边缘整齐。
   形态染色:伤寒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沙门氏菌属D组,无芽胞、无荚膜、有动力,为周身鞭毛菌,有菌毛。
   生化反应:不分解乳糖、蔗糖及鼠李糖,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赖氨酸脱羧酶阳性,谷氨酸脱羧酶阴性,甲基红试验阳性。副伤寒杆菌形态与伤寒杆菌相似,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A2 血清学诊断方法
  伤寒的经典血清学诊断方法是肥达氏反应(试管法),目前已采用微量凝集试验。
   原理
  用标准伤寒、副伤寒甲、乙、丙菌液与稀释的待测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断待测血清中有无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与传统肥达氏反应不同,此试验在微量血凝反应板上操作。
   试剂
  取伤寒O、H诊断菌液(70亿菌/mL),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亿菌/mL。为便于观察,每10mL此种稀释菌液中加入石炭酸复红(抗酸染色用染液)10μL,。
   操作
  A 于血凝反应板孔内稀释待测血清,用每滴25μL的校正滴管滴加生理盐水9滴于孔内,再加待测血清1滴混匀(1∶10稀释)。
  A 于8×12孔U型孔血凝反应板上操作,每份待测血清用5排孔,分别标以O、H、甲、乙、丙,每排自第二孔开始每孔注加生理盐水25μL至第8孔。
  A 吸取1:10稀释待测血清,分别滴入各排第1、2孔中各1滴(25μL),用稀释棒从第2孔开始作双倍连续稀释至第7孔,第8孔不加血清,留作菌液对照。
  每批试验可用伤寒、副伤寒诊断血清作阳性对照,同法稀释。
  A 各排分别滴入相应的染色菌液,每孔1滴(25μL),此时各孔液体总量为50μL,第1~7孔血清最终稀释度为1∶20~1∶1280。
  A 于混匀器上混匀1min,血凝反应板加盖,37℃6h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表现为液体澄清,有红色或蓝色细颗粒,均匀平摊于整个孔底;阴性表现为蓝或红色菌体集中一点,沉积于孔底,与菌液对照相同。以出现50%(2+)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的倒数为待检血清滴度。
   参考值
  与传统肥达氏反应相同,即在一般情况下,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才有诊断价值。但在高发区,许多正常人因既往感染亦可有较高滴度,此时最好首先检查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确定正常值。如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更有意义。
  
                 附录B
               (标准的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