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解读王澍之《营造琐记》.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解读王澍之《营造琐记》.doc

上传人:wz_198618 2014/11/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解读王澍之《营造琐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解读王澍之《营造琐记》
解读王澍之《营造琐记》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阅读《营造琐记》,解读作者的建筑理念,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引申到现代社会的建筑问题,城市问题以及当代很多设计者的思想同化问题。并对文中所提到的“事件”进行研究,举出作者的建筑实例,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思想。
关键字:营造、闲情记趣、无定所、实践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思维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本文作者的身份却是多变的,文人、建筑师、学者、教师,这种种的自我定位,隐含在文中,并通过设计思维释放出来。
文章开篇便提出“营造”而不是建筑,反映了笔者的思想升华,用心去做比用什么方法重要的多,与其用过多的理论,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建筑,一味的去迎合时代化的进程,不如踏踏实实的去实践,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思想注重的东西与所要表达的空间,形态,功能有很大差距,那么建筑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作者强调造建筑,就应该是闲情时,快乐时为自己安排的事。○1 对此感受到笔者自由,闲散的一种状态,这也许就是建筑师应该追求的最舒适的做建筑的态度。就现代社会而言,西方国家建筑理论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肌理的不断更新,建筑表皮的不断替换,不利的因素也就随之而来,社会是嘈杂、多变的,建筑师很难不受环境影响,心无旁骛的去造房子,各种因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自外界的种种元素无孔不入的浸入我们的生存环境,笔者则更强调要追求一种“散淡”的生活态度,不应把造房子的事看的太重要,更多的表达其“自我”,与时代同步,至此建筑师们丧失了生活的基本感光经验。○2 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就更加不能放弃实现理想与最初坚持的东西。
“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的全部语言都吸附进去。”○3罗兰•巴特,笔者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罗兰•巴特,其中《走想虚构之城》中写回忆到:“1985年春,他读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初遇罗兰•巴特”等,○4这一年也是作者的思想的转折点,作者的知识背景相当一部分建立在形而上的思考中,属于哲学读的偏多的学者之一,但其设计方法又偏重于实践,文章中引入一组宁波慈城的街道立面连续排版的照片,引发感思,亲身去营造所生活的空间,○5作者更认定这是一种市井生活的真实表现,自发营造建筑,看似杂乱的“违章建筑”,反而没有追寻过多的理念手法,更多是真实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作者选择生活在杭州的最大原因,杭州平淡,远离世俗的喧嚣、嘈杂,更适合沉下心来探索营造。
对于建筑本身,作者更希望建造一个“无定所”的世界,这里提出的“无定所”即与一种已经被固定的生活环境相对应。○6如此,同画师一样,我们的目光不能总停留在建筑之上更多的应该关注环境。
作者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1-1),充分体现了以上思想,在整个校园游走一番,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景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淳朴的田园,建筑本身或围合或开放,并加入不同的语言符号。○7作者采访中也讲述过关于理念的来源,最初源于杭州的‘六和塔’,在塔内部看十八扇窗户,每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伴随些微差异的自然,这十八扇窗户介于人和自然之间。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