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doc

上传人:碧痕 2022/5/2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魏德明 “四面青山下,渝东米粮仓,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说的是农业大县梁平。梁平县农耕条件好,但多年来同重庆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广大农民依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方式辛勤劳作,劳动生产率低、成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魏德明 “四面青山下,渝东米粮仓,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说的是农业大县梁平。梁平县农耕条件好,但多年来同重庆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广大农民依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方式辛勤劳作,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费用大。但自2003年以来,新装备开始挑战旧模式,梁平农民尝到了农业机械化的甜头。

养鸭大户的“郁闷”

梁山镇张桥村远近闻名的养鸭大户杨在义近年来有点郁闷。
以前,每到秋收时节,收割后洒满谷粒的稻田,是他那2000多只雏鸭的觅食天堂。但自从机械收割水稻后,情况越来越“糟糕”了:稻田里干干净净,可怜的小鸭子很难找到一颗谷粒。
不过杨在义也想得开,他说:“农业进步了,我也要与时俱进,改变养殖方式。”
如今,每到收割季节,来自县内外的各种收割机穿梭于稻浪翻滚的田野,帮农民把一年的辛劳稳稳当当地收进家中。2006年,梁平县组织各种水稻收割机386台,。
机收水稻不仅颗粒归仓,而且成本低、速度快。
屏锦镇农民万达明家有4亩水稻,往年要花700多元雇人才能将稻谷收回,2006年他只花费了240元就全部收净。以前收割水稻对他来说是件苦差事,他对笔者说:“一季收割下来,腰杆痛得像要断一样,人都要脱层皮,而现在确实不同了。”
机械收割水稻的速度是人工收割的20多倍,省心、省力。去年当地很多为杂交水稻制种的大户特别高兴,认为是机械收割帮了大忙。因为种子价值高,要求收割速度快,否则遇到阴雨天气,损失不可估量。城北乡制种大户周启华的500多亩杂交水稻种,只用5天时间全部收割完,保证了丰产丰收。

新机械淘汰老耕牛

去年4月5日,和林镇和林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
比赛的双方是一台“合盛”牌耕田机和一头健壮的公牛。同样翻耕一亩水田,质地一样,形状相近,,而且犁脚深,。面对结果,满身沾满泥浆赶牛的“老把式”不得不自愧不如:“还是‘铁牛’能干。”
春耕时节,各种耕田机械在广袤的田野里大显身手。县农机部门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耐心讲解注意事项,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技术。
良好的机械性能、优惠的政策措施、周全的技术服务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屏锦镇农民朱德利2005年花3900元购买一台“合盛”牌耕田机,自用加出租,当年就收回成本。他告诉笔者:“耕田机的工作效率是耕牛的4倍,而且耕地质量好,犁脚深,农闲时不需要喂养,实惠!”
目前,梁平县农民购买农用机械达750台,近几年机耕面积平均达到23万亩以上,2000多条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耕牛因此“下岗”。

机械化插秧的背后

去年春,听说市里的领导要来检查工作,仁贤镇农技员杨绍金有点紧张。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示范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农民朋友是否会接受?他心里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