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doc

格式:doc   大小:3,316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doc

上传人:布罗奇迹 2022/5/24 文件大小:3.2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
实验一 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其力学性能;绘制拉伸曲线F-△L,由此了解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变形随载。
用等增量法加载测剪切弹性模量G与一次直接加载到允许的最大载荷测得的G值有何不同?
答、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
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
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试件的形状和尺寸,选取的标距长度,对测定剪切弹性模量G有无影响?
答、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实验四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1.BDCL-3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3.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M为弯矩,Iz为横截面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
实验可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P,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然后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一次求出各点的应变增量
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电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i,见附表1
3.拟定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o(一般取Po=lO%Pmax左右),估算Pmax(该实验载荷范围Pmax≤2000N),分4~6级加载。
4.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o,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读两次。
五、实验结果处理
1.数据记录
2.实验值计算
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代入胡克定律计算各点的实验应力值,因,所以
各点实验应力计算:
3.理论值计算
载荷增量△P=500N
弯矩增量△M=△P·a/2
各点理论计算:
绘出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应力值的分布图
六、思考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补偿这?如何实现温度补偿?
答、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体积与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应变片的长度变化,导致测量值有误,温度补偿片就是要消除这个误差,那么得用同样的材料,它的线变系数和体变系数就相同,在同样温度变化下,变化值就相同,接上桥式电路就可以抵消掉温度的影响。
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应变片、拉力传感器、试样尺寸的测量准确性。
梁的自重对测试结果有无影响?
答、施加的荷载和测试应变成线性关系。实验时,在加外载荷前,首先进行了测量电路的平衡(或记录初读数),然后加载进行测量,所测的数(或差值)是外载荷引起的,与梁自重无关。
实验六 等强度梁弯曲试验
实验内容:
一般情况下,梁内不同横截面的弯矩不同。因而在按最大弯矩所设计的等截面梁中,除最大弯矩所在截面,其余截面的材料强度均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工程中,常根据弯矩沿梁轴的变化情况,将梁也相应设计成变截面的。从弯曲角度考虑,理想的变截面梁,是使所有横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均等于许用应力,即要求
由此得抗弯截面系数:
根据设计梁的截面,各个横截面具有同样强度,这种梁称为等强度梁。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测定梁上下表面的应力,验证梁的弯曲理论。
(2)设计宽度不变、高度变化的等强度悬臂梁。
设计思路:
将试件固定在实验台架上,梁弯曲时,同一截面上表面产生压应变,下表面产生拉应变,上下表面产生的拉压应变绝对值相等。计算公式
式中: F一梁上所加的载荷; x一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的距离;E一弹性模量;bx一梁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