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新闻道德的思考
任宏 [关键词]新闻道德;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
《新民晚报》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十年来,新闻打假的路上充满艰辛,随着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新鲜出炉,有关新闻道德的问题再次关于新闻道德的思考
任宏 [关键词]新闻道德;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
《新民晚报》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十年来,新闻打假的路上充满艰辛,随着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新鲜出炉,有关新闻道德的问题再次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普通受众的热议。随着我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正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假新闻有如过街老鼠年年喊打,但却屡屡见诸报端。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利益的驱动使新闻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彰显让位于受众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在一个仅仅崇尚吸引受众注意的媒体初级竞争中。出于利益的驱动,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所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便成了新闻记者新闻选择的标准。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他们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竭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的缺失
真实,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虚假乃新闻之大忌,五个W、一切细节、数据、引语、场景描述等等。都不能失实。
当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很好地核实,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有的还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真相,缺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
2010年,玉树地震,某媒体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20号下午,一只军用的搜救犬在玉树震墟当中发现了一位大爷,便立刻钻了进去。可是,没想到废墟坍塌了。战友们把它挖出来的时候,这只搜救犬的内脏已经被压烂了。负责那只搜救犬的战士一直抱着它,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他没有哭出声音。但是泪水早就已经流了出来。当地的志愿者说,这只搜救犬几天来搜救出了32名被压的群众。”经四川媒体查证。玉树地震抢险中并无搜救犬牺牲。新闻报道中牺牲的搜救犬及其“动人事迹”,其实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灾区的旧闻。当然,也有人为之辩解,称之为“善意的错误”。为此《新民晚报》刊发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或许报道此新闻的记者是想进一步提升玉树抗震救灾的信心,是一个善意的错误,但错误毕竟是错误,谎言终究是谎言。谎言用在新闻报道上,就是毒药,会伤害媒体的公信力。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出现假新闻,更会伤害公众关注玉树、援助玉树的善良之心,让人对相关报道心存怀疑,最终伤害的无疑是玉树的受灾同胞。震后的玉树需要信心,需要救援的力量,更需要事实的真相。在第一时间将真相及时传递给公众,也是将温暖和信心传递给受灾的玉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