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总论
宏观与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宏观国际经济合作:
不同国家政府之间以及不同国家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以一定方式开展的经济协作活动。
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是指不同的投资和经济技术活动日益发展,经济活动范围遍布全世界。
一、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
(三)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
国际分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国际分工的地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国际分工的深度进一步发展;部门和分支更加专门化和多样化。
混合性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
国际分工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一、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
(四)经济的国际化和国家(地区)间相互依赖和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成熟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竞争更加激烈
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
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深了各国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国际化
(二)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收益
(三)实现了各国之间在生产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方面的互补
(四)促使生产要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均等化的趋势
(五)将扩大国际贸易的数量和范围,影响和改变国际贸易的流向。
(六)有助于参与各方调整其产业结构,改变在国家分工中承担的角色
(七)国家间的经济协调行动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收益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一个国家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自己稀缺的生产要素,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的优势生产要素相结合,扩大产品生产规模。
各国通过参加国际经济合作活动,促进了生产要素从丰裕的国家向稀缺的国家转移,那么具有丰裕生产要素的国家由于转移了一部分要素,使得剩下来的生产要素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生产要素稀缺的国家由于使用了别国的要素资源,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提高了要素的边际收益,从而产生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也要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配置为前提条件。
(三)实现了各国之间在生产要素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互补以及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合理配置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可以获得本国所不具备的或短缺的生产要素,也可以把占优势的本国生产要素转移到缺乏该种生产要素的国家中去。通过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互通有无的移动,既推动了国际间科学技术的合作,又密切了各国间的共同投资,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必备的各种条件。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能够弥补一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性,弥补一些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中的资金不足、劳动力不足和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使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和配置,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五)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数量和范围,影响和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流向
通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促使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间移动,也使得一些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的国际贸易量增加。如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就会带动和扩大与其相关的设备、材料的进口。另外,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尤其是以直接投资形式出现的资本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以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实现国外生产国外销售,从而使国际贸易的流向发生变化。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重新组合配置的机制及生产要素市场的主要类型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在联系
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生产要素:使具体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
生产要素通常包括:
资本:资本货物和金融资产
劳动力:体力&脑力劳动者
技术:有形技术&无形技术
土地:土地、矿藏、自然资源等
经济信息:
经济管理
二、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
(一) 单要素分析——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中的
要素分析
(二)多要素分析——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
惕夫之谜
(三)二战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一) 单要素分析——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中的要素分析
Adam Smith:《国富论》(1776)提出“绝对成本说”。
David Rica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