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名:观察地域文化的历史窗口
作者:李蓝《光明日报》( 2016 年 04 月 17 日 07 版)
地名古已有之,但地名学却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兴学科。由于地名必须由语词组地名:观察地域文化的历史窗口
作者:李蓝《光明日报》( 2016 年 04 月 17 日 07 版)
地名古已有之,但地名学却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兴学科。由于地名必须由语词组成且
须得到社会公认,同时,地名又必须标示一个具有特定方位和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因此,
地名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我们在地名研究中的
体会,地名还是一个观察地域文化的历史窗口,是了解、认识地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以北京为例,北京在历史上有蓟、渔阳、涿郡、范阳、幽州、南京、燕京、中都、大都、
北京(明)、北平、北京等60 多个名称。这些名称犹如一张张名片,将其铺开,一张一张地
作一点关于其地域、历史、文化的说明,其结果相当于讲述了一部简明扼要的北京史:燕都
故地,北国重镇,七朝故都,北京三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历历如在目前。
通都大邑如此,有一些今天的“小”地方也可能有过复杂曲折的历史演变。
为了配合《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的修订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11
年组织了一次地名调查。在我分到的12 个字中,“酂”字最有意思。经研究,这个字不但牵
涉一段史实,一个侯国,一个著名历史人物,还是一个持续近两千年的学术公案。
“酂”是一个地名专用字,主要用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南永城“酂城镇”,一个是湖
北老河口市“酂阳街”。
“酂”字在古书里有祚何切、在丸切、作管切、子旦切四个读音(反切是古人用两个字
来提示另一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基本规则是:反切上字的声母必须与被切字同,反切下字
的韵母和声调必须与被切字同。——编者注)。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中,“酂”字按音和音分别出条。音的解释是:酂城(),
地名,在河南永城。音的解释是:古地名,在今湖北老河口一带。
但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河南永城本地人既不读,也不读,而是读。这个读音正好对应
《玉篇》中记载的在丸切(《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已在相关词条增加了这一读音。——
编者注)。湖北老河口市本地人则读同“赞”,这个读音对应古书里的子旦切。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形声字“酂”的读音会是?是语音演变还是另有本字?
实际上,这个问题已困扰中·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
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萧何封为“酂侯”没有争议,但封地是河南永城还是在湖北老河口,或者是先在河南,
后迁湖北;“酂”有没有本字,应读什么音,自《史记》问世以来,各种解释纷繁复杂,令
人难以适从。细读“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
守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