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
第二节 第一产业(农业)规划布局
基本内容:
一、农业生产与农业规划布局
二、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
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
五、农业区域
一、农业生产与律性研究;
(2)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
(3)畜牧业生产的地域性及其特点的研究;
(4)畜牧业分区、区划与布局的研究。
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林业布局
☆林业以利用太阳能为中心,以地区和环境条件为基础的生物生产过程。
☆林业的规划必须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的方针
☆注意农林牧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进行林业布局。
☆在林业布局内部,注意长短结合、多品种合理搭配。
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渔业布局
渔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和评价在渔业生产地理分布和渔业地域特征形成中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具体作用及其地域表现形式
(2)分析研究渔业中捕捞业、养殖业、栽培业、冷藏加工业等各部门的发展条件和地域分布规律;
(3)研究水域资源、潜在水域资源的利用条件和方式
(4)研究渔业生产地域类型和渔业区的形成、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农业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副业布局
☆副业生产门类广泛,重点在于因地制宜,经济发展庭院经济等各种类型的副业。
☆副业的发展要注意与农业本身发展结合,走农副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
☆在布局上,根据各地条件合理安排,大力发展。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总体上讲,区域农业规划应本着农业生产地域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较大地域范围:既有专业化部门,又与多样性、综合性相结合;
☆较小地域范围: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有利条件,发展优势部门,实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区域农业发展规模
区域农业发展规模的拟定,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及地区实际条件的可能两方面:
(1)区内消费需要量;
(2)生产需要量;
(3)国家农产品的储备量;
(4)农产品出口量。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1、农业地域结构: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在利用自然方面,既要求有较高的物质能量转化效率,又要能保持各种自然因素间的协调和平衡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在农业经济方面,要求一个地区的农业都成为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密切结合、多部门经济综合发展并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农业经济系统。
2、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进行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产品交换,形成了农业生产在地域间分工的关系,也就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形成的基础在于农业生产与地域条件紧密关联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性
3、农业地域专业化: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在不同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使每个地区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农业地域专业化的优势:
(1)有利于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和条件;
(2)有利于农业生产机械化;
(3)有利于农业劳动专业化;
(4)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产品加工业;
(5)便于许多项目实现社会化专业服务与经营。
4、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形成的条件是:
第一,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种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
第二,资源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方便;
第四,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
1、按照生产上的联系,做到农产品、副产品物尽其用
2、根据自然和土地资源的条件,做到地尽其利
3、合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
4、满足和照顾到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5、注重综合效益
第三节 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基本内容:
一、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的特点
(一)区域工业生产与规划布局的特点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原材料和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