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两只小罐的感悟.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两只小罐的感悟.doc

上传人:十二官 2022/5/26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两只小罐的感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两只小罐的感悟
尉冬冬 摘 要:三娘教子是一个极富教育意义的题材,明清时期陶瓷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而这时教子图大量出现在陶瓷上,这与这一时期的教育观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家训作品,这些巧合不是偶然,本文将两只小罐的感悟
尉冬冬 摘 要:三娘教子是一个极富教育意义的题材,明清时期陶瓷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而这时教子图大量出现在陶瓷上,这与这一时期的教育观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家训作品,这些巧合不是偶然,本文将从图像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梳理。
关键词:明代课子;家训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54-01

嘉靖、万历时期是明代制瓷的第三个高峰期,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这样描述明代瓷器的装饰,明代官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或描花、或堆花、或暗花、或锥花或玲珑……无不具备”。此时开始出现了整幅画面,画面大多以云头衬托,内容有元曲故事、神仙高士和闺阁妇女,其画风受到元代以来木制版画风格的影响很大。这类画面大多在民窑的大罐上出现。另外,明代中后期体现社会生活的生活场景也不断在陶瓷上出现,课子图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随着明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课子也以越来越多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其中尤为有必要花篇幅来阐述的就是陶瓷上的教子纹饰。
这两个万历青花庭院课子图罐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个为瓜棱罐,为八瓣瓜棱形,直口短颈瓜棱形,颈部蓝地绘圆圈纹,颈至肩有明显的转折,肩部为如意云头纹,腹部以上下对称的四组人字形祥云纹分隔出四个花形开光,开光内绘妇人课子图,图中女子身着明代服装,此时女子服装讲究宽衣阔带,大袖广襟,而这位妇人或许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除了相夫教子,还要进行家务劳动,所以虽是宽衣并没有阔带,虽是广襟并没有大袖,裙装用色偏向浅淡,云髻高耸,端庄美丽。一组中母亲坐在屏风前手捧书本,眼睛充满期待的看着面前自己的孩子,一片望子成龙的期盼,一婴孩在认真的跟母亲读书,另一个调皮躲在屏风后面玩起了捉迷藏。一组中母亲在带着两个孩子玩耍,母亲一手执扇,上身扭转俯首看向两个在玩耍的孩子。第三组中母亲姿势同第二组差不多,但是手里捧着一只兔子,兔子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很受大家崇拜的祥瑞动物,而且兔子谐音“吐子”,寓意后代繁盛,这也表达了古人欲求子孙繁盛、成龙成凤的迫切,一子于胸前抱一摞书,认真的看着自己的母亲,另一子拱手向前,头转向另一个孩子,后面是芭蕉竹石。
明代以此类为主题的纹饰表现不在少数,很多专家称此“为三娘教子”图,如霍华在《瓷中骄子珐琅彩》一篇中描述一件珐琅彩瓷器的画面,“一面绘着汉装,持如意的母子,却是一副欧洲人的模样,仔细揣摩,真像是一幅欧洲版的《三娘教子》”,也有一些著述文章将之归类于婴戏图,而笔者更倾向于“三娘教子”一说。明代薛广赴镇江经商,家留妻张氏、妾刘氏及和王春娥,妾刘氏生有一子名唤倚哥,薛遇老乡欲捎银百两给妻妾,结果老乡伪称薛客死他乡,假置棺木,吞没其金。后张刘先后改嫁,留下倚哥,三娘织布,与薛宝含辛茹苦将倚哥抚养长大,倚哥在学堂被讥为无母之儿,赌气回家不听三娘教训,三娘怒以刀断机布,以示决绝,经薛宝苦劝,母子和好如初。明清时期,妇女在家庭生计中,已开始承担起较为重要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