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心得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7/4/15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心得体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中医药学概论的心得体会中医学概论总结第一章 1、中医学理论形成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 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②难经:成书于汉代以前, 托名秦越人, 医学理论难题问答③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 张仲景著, 四诊辨证治法④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 托名神农著, 最早的药物专著(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 两晋隋唐时期( 充实和系统化阶段) ①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②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③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④《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2. 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突破性进展阶段) 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②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③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④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 ①命门学说——藏象理论②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③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④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⑤吴瑭——创立三焦辨证⑥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 4. 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①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整体观念②恒动观念③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一)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⒈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 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 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反相成”⒉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 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脏腑间相互影响⒊诊断上以外测内⒋治疗上整体调治(二)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⒈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四季、天气) ? 昼夜晨昏(时辰变化) ? 地区方域环境(南方、北方) ⒉诊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治疗:三因制宜( 因时, 因地, 因人) (三)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属性健康: 社会安定, 丰衣足食. 关系融洽, 进步文明. 疾病: 社会大乱, 饥饱无常. 精神压抑, 环境污染. 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⒈生理上的恒动观( 生长壮老已) ⒉病理上的恒动观( 发生, 发展, 转归) ⒊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三、辨证论治(一) 辨证与论治⒈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⒉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病性病位正邪关系⒊论治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二) 辨证与辨病⒈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⒉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三)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⒈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⒉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 3、什么是辨证论治?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特点之一。 4、“天人相应”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 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 和自然作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第二章 1、简述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1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2 )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 )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为消长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对立制约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皆消皆长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阳互根互用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4 )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