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7-4-27 1第四节第四节二战后德语文学二战后德语文学[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1921-1990 ) 《老妇还乡》(1956) [德]亨利希·伯尔(1917 —1985) 《女士和众生相》(一译《莱尼和他们》)( 1971 ) [德]君特·格拉斯(1927 一) 《铁皮鼓》(1959 ) 2017-4-27 2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 ·迪伦马特( 迪伦马特( 1921- 1921- 1990 1990 ) )《《老妇还乡老妇还乡》》(1956) (1956) ?某国小城居伦处于经济危机,希望寄托于“老妇还乡”。克莱尔,美石油大王遗孀。 45年后重返居伦。各界名流同旧情人伊尔都到车站欢迎,盼她慷慨解囊,使危机的居伦从此繁荣, 他们从中沾光。克答应捐赠十亿巨款,条件是居伦居民为她“主持公道”,处死伊尔。因她17岁沦为妓女漂泊异乡,完全是由于伊尔在她怀孕后抛弃所致。市长起先拒绝。最后和市民们经不住诱惑一致举手(除伊尔外)同意克要求,说“为了主持公道”,“为了良心”, 让复仇者如愿以偿。老妇复了仇,把伊尔装入棺材带走,同时交付居伦巨额美金支票。 2017-4-27 3 ?悲喜剧通过对金钱万能的抨击,触及社会腐朽本质:所有人都屈服于金钱诱惑。人们爱的只是金钱,为此可牺牲别人性命;为掩盖丑恶还为自己披上正义、人道的崇高外衣。?表面写老妇复仇,实际写居伦居民(包括伊尔妻子儿女)一致出卖道德向金钱投降,显示金钱力量。老妇非善或正义化身,伊尔也非恶的代表。表面复仇戏用意不在写复仇,而重写复仇方法手段及社会效应。捐赠巨款一半分摊各户成富翁,条件是处死伊尔。?复仇手段借刀杀人,老妇和伊尔冲突转化为小城居民和伊尔冲突。全剧冲突非善恶、正邪、美丑,而是猎手和猎物:猎手(小城居民) 对猎物(伊尔)的包围过程。居民从伊尔之死换得金钱——物质享受(即终曲所唱),剧本更深层意义:老妇借刀杀人带来小城居民精神崩溃和道德沦丧。 2017-4-27 4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德二战失败比一战更惨重。本土严重破坏。战争中 400 万士兵 200 万平民死亡。因割让东部疆土使居民被驱逐, 200 万人迁移中丧生。灾难,崩溃、混乱和低潮。一切从零开始。?罪责问题——海德堡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 —1969) 把罪行分四种: 1)刑事, 2)政治, 3)道德, 4)抽象。法律只能用于前两种, 不能用于后两种。认为犯罪是个人行为,不能指控一国。提法使德人内心有一定希望和自尊。对后两种罪责认识就得依靠良心和独自反省,通过净化发现真理。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是战后德国文学中一个重要主题。?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1945 至1949 年, 分东占区(民主)西占区(联邦)。不同政策。?1961 年柏林墙建立。 1990 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2017-4-27 5民主德国文学民主德国文学?50年代探索灾难原因及批判法西斯流毒。?反映工厂、农村建设,个人与社会体制、人与人新关系各种矛盾,公式化、概念化和形式主义日益明显。?1951 年成立国家艺术事业管理局提出反对艺术中形式主义,要求提倡社会主义民族文学。?1961 年柏林墙建立,分裂造成不同制度和不同人生道路种种矛盾。?对时弊揭露批判,如压制民主、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瞎指挥、官僚主义等,现代派表现手法,反映人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70年代以来,致力于创造个人独特风格。 2017-4-27 6联邦德国文学联邦德国文学?“废墟文学”,1945 年“零点”至50 初德国文学。多描写法西斯专政和二战深重灾难及人们心灵巨大创伤。写得很实际,对事物怀疑,没有英雄行为或浪漫情感,批评、嘲讽和怪诞。代表作家是文学团体“四七社”成员,最重要的有伯尔(1917 —1985) 等。作品反映战争,回乡、战争中的经历见闻、废墟上的建设等。?“四七社”成立于 1947 年,是无严密组织、无政治或美学纲领的松散集体。作品具强烈社会批判精神,手法现实主义为主适当吸收现代派。 1950 年起设立“四七社文学奖”。此后“四七社”聚会成推荐作家作品场所,也是年轻作家交往天地。活动到 1967 年停止。 20年发掘许多人才,促进文学繁荣和发展。 2017-4-27 7亨利希亨利希· ·伯尔伯尔(1917 (1917 —— 1985) 1985) ?德国作家。生于天主教徒家庭,父是雕刻匠和细木工,祖先爱尔兰移民。中学毕业后在波恩一书店当学徒, 1939 年入科隆大学学习古典语文学。二战爆发不久征兵入伍,经历六年战争曾多次受伤, 1945 年大战结束前被美军俘虏,同年 12月获释。战后在科隆一面在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一面做辅助工作如木工、统计员、职员等。 1951 年起成专业作家。代表作《女士和众生相》(一译《莱尼和他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