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变教师“灌输”为学生“抽取”
邵元来 摘 要: 初中化学教材以“活动与探究”方式,打破以往教材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内容体系。提倡科学探究,强化学生过程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学生兴趣倍增,教师耳目一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新世变教师“灌输”为学生“抽取”
邵元来 摘 要: 初中化学教材以“活动与探究”方式,打破以往教材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内容体系。提倡科学探究,强化学生过程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学生兴趣倍增,教师耳目一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新世纪教育的体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新教材的教学更能培养出全面,创新的人才。初中化学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才能创造出好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化学教学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相关原理,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要设计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猜想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一节中,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师傅老赵外出,临走交代刚来学徒的小李把散落在地面的锌片、铜片、铁片分类归拢一下,而小李也正想借此表现一下。但没上几天学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小李迅速收拾好了某金属片,而其他两种一时竟束手无策,你能通过所学猜他整理出来的是哪种金属吗?你还能帮他一下吗?说出你的理由、方案并准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知识迅速判断出小李整理出的金属片(意见很多,但都有理),又通过引导、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种方案,再经共同交流予以论证,最后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案,巩固了所学,并在学习、讨论、交流、实验中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使得学生开阔了视野,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兴趣盎然,效果较好。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主动积极揭开化学中的各种神秘面纱,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一改传统教学中读问题、听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社会阅历,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开展活动与探究。因此,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情境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铁生锈的知识时,切完青菜后刀放在磁砧板上,第二天生锈了。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历,猜想菜刀生锈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防锈的方法如何?接着周五让学生向商店购买崭新的小铁钉,发给学生每人三枚,安排他们分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和干燥的空气中及隔绝的空气环境中(用纸或薄膜包裹着)。周一全部带回课堂进行比较、探究、交流。从而得出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和防治铁生锈的一些方法。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探究的水平。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听、读、接受性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整个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