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观《孔子》有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观《孔子》有感.docx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2/5/28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观《孔子》有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1
  夜来幽梦,与你邂逅,穿越两千年的红尘,只为倾听你的声音。 ——题记
  时间流转,两千多年只是弹指一瞬。我心的穿越,飞过那沧海桑田,来到那齐鲁大地,去谒见一代思想家、教化家——孔子。
  悠悠两侯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时的踪迹,留下了他们夸夸其谈时的声音。可孔子终究是生不逢时,尽管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志向奋斗了那么久,但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完全不容其主见。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风尘苦旅之后,最终又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自己的志向仍不言放弃。他归而不隐,广受弟子,仍不屑于教化弟子众人“仁”的君子之道,力求让每个人都培育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最终,孔子还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尽管孔子的人生到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恒久牢记于心的。
  志向,是我们人生的航向;志向,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志向而汹涌澎湃,生活因实现志向的恒心而精彩漂亮。但实现志向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现。志向,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志向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挠,要想实现志向,就必需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肯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经验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胆怯,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的志向,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后,我们才会迎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成功的掌声!
观《孔子》有感3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而我们文化的源头,非孔子莫属。
  孔子诞生的年头是一个轴心年头,这个时代古希腊哲学有苏格拉底,佛教有释迦摩尼,中国儒家有孔子,这是一个漂亮的巧合,但孔子诞生的时代又是一个乱世,一个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为尊者死去须要陪葬品,从牲畜到活人都有,上层贵族肯为“仁”放生野雉,却不愿放过将要陪葬的小男孩,唯有孔子提出“为仁***,非仁也”一席话语让其张口结舌。
  此后齐鲁会盟,以农车胜战车,被提拔为戴国公,一时风光无两,前途似锦,但也因触及贵族利益,被赠玉玦离鲁,孔子的政治生涯,起于仁义礼乐,最终仁义礼乐,“道不同,不相为谋”,上层贵族自不必说,看似支持他的国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的仁义礼乐贵族国君眼中就是疯言疯语,无用之时便弃如敝屣,孔子的苦痛可想而知,这对孔子来说无疑是灾难,灾难本身没有价值,位于灾难中的思索和斗争才弥足宝贵,孔子做到了,他在思索与斗争中创建了巨大的文化财宝,但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不知道夫子的苦痛,也不知道夫子在苦痛中领悟的境界。”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专心倾听孔子的礼乐仁义?
  既然身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又哪能如国君所说那般学着做一个愚人?所谓“承礼启仁”,就是礼乐多数束,以仁约束,这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见,这种明知不行为而为之的做法,是孔子时代责任和个人理想的详细体现。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在灾难中不断思索斗争,创建精神文化财宝,孔子在被迫离开鲁国的数十载中,用心学术,形成自己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礼乐和秩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源头,涓涓不息流淌数千年。
  乱世之中的礼乐仁义之声,是孔子倾尽一生的呕心沥血之音,哪怕你离鲁国再远,回家再难,但国家在这,亲人在这,百姓在这,孔子无论如何都会回来,纵使一头乌发变为满头霜白——“千军万马,吾将归来。”
观《孔子》有感4
  “世人或许很简单了解夫子的苦痛,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苦痛中领悟到的境界。”影片中卫国君夫人南子对孔子如是说。的确,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他乡,虽是游说各国,却无时不挂念自己的家乡。在这样困苦的经验中,他依旧宣扬自己的学说,坚持自己的信念,依旧仁爱待人,坚守着君子的礼仪与修养……这便是他超于凡人的境界。
  王国维曾说过:“境由心生。”孔子,只因心中有“仁爱”,眼中就有百姓。为了“仁”,他可以忍让宽容;因着“仁”,他可以为一逃奴据理力争,宁可得罪权贵也绝不退让;也正是因着“仁”,他想让百姓安家立业,提出“隳三都”;还是为了“仁”,他游说各国,著书立说,憧憬着人人都君子的社会……他可以谦恭地为君王分析国事,为百姓静默奉献;他也可以指挥军队英勇作战,而且屡稀奇招,策略干脆利落,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虽然他并不情愿这样做,因为他不忍,不忍百姓因斗争受苦,于战场牺牲。依旧清晰的记得,当他敲完战鼓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