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地下室底抗浮问题实例分析及处理.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下室底抗浮问题实例分析及处理.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5/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下室底抗浮问题实例分析及处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下室底抗浮问题实例分析及处理
摘要:文章通过某地下室底板隆起事故处理实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通过技术和经济分析,提出了解决地下室抗浮加固处理方案,可为今后类似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相对标高为-,底板厚度为450MM。
,加上主次梁,折算厚度为300:25×= KN/m2;
,加上主次梁,折算厚度为180:25×= KN/m2;
:25×= KN/m2;
×600,净高为(--)= :25×××= KN;
:25×××=84 KN;
:25×(××+××)=64 KN;
:= KN/m2;
: = KN/m2
则标准跨每根柱底处自重力为:
×(a+b+c+g+h)+d+e+f=×(++++)++84+64=3252 KN
浮力(此时不考虑分项系数)为: 10×(+-)×=3247 KN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当其对结构有利时,;此时浮力(考虑分项系数)为:=3896KN;减去自重需考虑的上浮力为:3896-3331=565KN,而柱下桩数为两根,也就是说设计时已考虑了设计水位对正常使用工况下的影响,如果在施工时始终进行了降水,控制水位在地下室底板以下,就不可能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三、事故处理
1详细了解事故情况:在底板上对应每个柱顶的位置布置沉降观测点107个,每天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个月,观测数据显示,顶板上浮已基本处在稳定状态,观测到最高上浮位移为246mm。
2工程桩质量状态的判断:为确认原工程桩的质量,检测接头位置的工作状态。首先选择处在上浮位移最大区域的工程桩进行桩身接头位置完整性检测,随机抽取2根。


通过对基桩的综合分析,可判定如下结论:
1)、桩号为1108的基桩,在--;
2)、桩号为1066的基桩,在--;
注:缺陷可能是桩头之间的焊接所引起的,但从反射的波形分析来看没有发现接头处焊完全空缺的情况。
3经与设计单位复核后,对顶板上进行2米厚的石粉进行堆载,再对各点进行沉降观测,在堆载一个月后,上浮点位基本复位。
4 经多方分析,决定采用在底板上增加抗浮锚杆进行处理。
:
Fa=∑qsiuili=25×××9=(KN)
×,每根抗浮锚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