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第一次听到王小波的名字是高二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同 学课桌上拿起了一本《黄金时代》,那时在我眼中,这本书很好玩, 里面的描写和叙述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这个寒假,捧 起他的另一本小说《沉默的大多数》的 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确有种乎”的格局在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太深的 烙印。一代代中华儿女就这样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耕耘着 岁月交替,演绎着时代更迭。上有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焚书坑儒; 下有清朝文字狱盛行!普通百姓不能乱说,说错了诛你九族;文人更 不能多说,乱说了抽你脊骨、封你喉骨!就在这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中,中国人早已适应了听命于天、听命于地、听命于人!多听少说, 话多则不灵,这些教条早已深入人心!而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不 敢说真话了,特别是庸庸大众中那些所谓的笔者,”……但照我的标
准,那不是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我们听说,在过去的年 代里,连一些伟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的话”,这说明捐税面非 常广……中国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就是缴纳税金,做一个好 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但小波又谈 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 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不就有血有肉的“话语的捐税”么?
到了作者经历的年代这样的沉默更有阶级的深刻含义, 但你可想
而知对于一个在话语上饥饿的少年内心有怎样的艰辛和痛苦,在书中 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吃铅笔,。上小学的时候, 在课桌后面一坐定就开始吃。那种铅笔一毛三一支,后面还有橡皮头。 我从后面吃起,先吃掉柔软可口的橡皮,在吃掉柔韧爽口的铁皮,吃
到木头笔杆以后,软梢梢的不怎么好吃,但有一点香料味,诱使我接 着吃。终于把铅笔吃的只剩一支笔芯,用橡皮膏缠上接着使。除了铅 笔之外,课本、练习本甚至课桌都可以吃。这是一个真理:饥饿可以 把小孩变成白蚁……”或者从作者自嘲般的幽默中我们可略知一二。
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书中有段文字是关于他的一次做 客经历,选自《在美国左派家做客》,很有意思,我第一次知道原来 在美国有着这样的一种人的区分。他是凌晨1点多抵达这个左派人士 家中,事先彼此丝毫不认识,更没有事前通过电话,却贸然在凌晨时 分敲响了对方的门。主人不但没生气还很高兴的欢迎他们进到自己的 家中,坐在一起神聊了一个晚上,王小波叙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介绍左 派主人年轻时候的生活状态“生长在美国 60、70年代,经常在公园 里野营,在火堆边上谈着吉他唱上一夜,还抽着大麻烟。” “他们等 挺身而出,反越战,反种族歧视,反对一切不公正”这段简单的描写 却让我很有感触。让我想起了三毛,想起了披头士,联想到了起了性, 烟,电影,摇滚,典雅,混乱,放弃,挣扎,乱七八糟的那个神奇而 矛盾的年代。当时的西方人是在濒于一种美好传统的颠覆与瓦解的时 期,所有的曾经建立起的固有的规律、传统、文化,一切都迅速地破 碎了,战争给当时的人带来了焦虑、苦闷、迷惘,绝望。他们不在简 单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加渴望追求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 我
羡慕崇拜那个时代,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寻找着出路,都在巨浪的浪尖 上颤抖的站立,任凭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淘汰来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