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好一个古诗词中的“比”.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好一个古诗词中的“比”.doc

上传人:贾敬 2022/5/3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好一个古诗词中的“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好一个古诗词中的“比”
刘怀波 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历来仁智互见,各有千秋,有借鉴价值的如“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教法虽有万千,但有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好一个古诗词中的“比”
刘怀波 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历来仁智互见,各有千秋,有借鉴价值的如“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教法虽有万千,但有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古人斟字酌句的典型写照。反而思之,若将如此“一字千金”的诗词语言进行替换、增减和变更,再与原诗词进行比较,其艺术效果必将得不到凸现。因而,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词语言来感其情,晓其义,体其境,悟其旨,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一、“变序”比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织女星”。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距离遥远)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星光之亮)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再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有学生认为,可将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变序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后经师生研讨品味,发现尽管意思未变,原诗却失去了“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的细节艺术美。

二、“变式”比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不能适应;待其稍稍适应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法”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乍看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之事迹”),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可是孙仲谋的英雄遗韵已经找不到了),然后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学生学****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遥望对岸的扬州,我回忆起四十三年前在战火中南下归宋的经历),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替换”比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