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会议.ppt

格式:ppt   大小:7,633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会议.ppt

上传人:2112770869 2022/5/30 文件大小:7.4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会议.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一、关于幼小衔接
二、关于核心素养
三、关于校本研修
2020/12/19
2
一、关于幼小衔接
1、调查分析:
我们该做些什么?
2、确定衔接点:
(1)课堂学********惯的培养 我们可以做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为了培养哪些素养?
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教育者什么是最重要的。
聚焦核心,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删、增、改。
若人文积淀和阅读理解不够,可以加强数学阅读;
很多学生会做不会说,就强化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学会怎么说,具体到能否用“如果……那么”来表达数学的结论,
核心素养是对目标更为精准的“简法”,基于核心素养的精简整合更能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
(4)评价方式的改变
(5)这一主张有什么不足与局限性?
“学科性思维”与“去学科化”
大力提倡“整合课程”,也可看成“去学科化思想”的表现。
2020/12/19
16
(二)案例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案例1 俞正强的“比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要关注思维的深度
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比”?有哪些?
学生:药水中药与水的比例、洗涤剂的浓度、足球比赛中的比等。出现了两种类别,
教师问:这两种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如前者是不可变的,固定的,并可适当化简,后者则是可变的,不能化简等,
教师最终引出一个结论:前者就是“数学中的比”,它反映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固定)倍数关系。
2020/12/19
17
——郑毓信的评论
如何从数学核心素养看这个设计?
这可以看成这一教学活动的最低标准,让学生区分两种类型。
我们要提倡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特别是学会数学的思维,及涉及思维的深度。
关注“比”是两个量的关系,而非两个量的大小:与足球比赛中的比相比,药水中的比也涉及量的变化,但后者关注的主要是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即量的大小可能变化,但关系保持不变。这是本质的区别。
从运动的角度分析,比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匀速性;从形的角度分析,比的确定性则意味着图形的相似性。
启示:数学核心素养要关注思维的深度
2020/12/19
18
案例2 0~9的认识——让思维真正发生
2020/12/19
19
如何改进?
2020/12/19
20
为什么这样的变化就能说与核心素养挂钩了呢?因为改变的过程直击学生的“思维”。
其一,思维真正发生。学生所画一定都是一样的的物体,而今天面临的是非本质特征差异显著,是否还能这样计数呢?
其二,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经历了“比较、区分、舍弃、概括、扩张”等一系列抽象概念的过程,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与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020/12/19
21
“事实上,我们只要时刻想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发展思维,然后在实践中努力的将这样的追求体现出来,哪怕是一小步、一丁点,那也已足够。数学教学,原本就是那么一回事,只是那么一回事!”(顾志能)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课堂?
2020/12/19
22
案例3、好问题撬动数学核心素养

倡导“问题化学****br/>“问题化学****必须以学生学****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假装学****br/>(1)“巨人的手印”(弗赖登塔尔经典的数学问题)
夜晚巨人访问我校,在黑板上留下了他巨大的手印,你能根据他的手印为巨人设计他使用的书籍、桌子、椅子的尺寸吗?
好问题:生动且深刻。
2020/12/19
23
“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非指想的更快,如何与众不同,而是指我们应当逐步学会想的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因为,归根到底说’我们并非是用眼睛在看,而是用头脑在看!”(郑毓信)
2020/12/19
24
三、关于校本研修
1、以备课为龙头,狠抓教学常规
2、拓展课程
3、论文撰写
4、教研计划
2020/12/19
25
三、关于校本研修
1、以备课为龙头,狠抓教学常规
以种子课为核心,抓单元整体备课
2020/12/19
26
俞正强:
《种子课——一个数学
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2020/12/19
27
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把课分成“种子课”和“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若将某一知识 系统看成棵树,这棵树的生长 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