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白细胞数目(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中毒后的恢复期。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
(3)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4)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支哮、荨麻疹、结节性多动脉炎、药物过敏、血清病等)、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湿疹等)、寄生虫病(蛔虫、钩虫、血吸虫肺吸虫、囊虫病等)、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猩红热、麻疹潜伏期、吕弗琉综合症、感染性疾病.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大手术、急性心肌梗塞、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一般较严重的疾病在进行期等。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嗜碱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反应(食物或药物等过敏),延迟过敏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水肿、溃疡性结肠炎、水痘、肾病综合症、慢性溶血性贫血、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减少:甲状腺机能亢进、妊娠、急性感染症、库欣综合症。(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图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高达7。0-10x1012/L
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⑸肾癌,肾上腺肿瘤(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减少:
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血红蛋白浓度(HGB)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病理性增多:
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纟甘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减少: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
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完整word版)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红细胞减少与血红蛋白下降成或不成比例的情况:
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所谓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引起,如溃疡病、胃肠肿瘤、钩虫病、痔疮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多等。
红细胞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