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家庭理财规划书.docx

格式:docx   大小:120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庭理财规划书.docx

上传人:王小春 2022/5/30 文件大小:1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庭理财规划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家庭理财规划书
家庭理财规划书
2010-11
产额/净资产额
=370000/1070000=%
家庭财务指数分析表
序号
财务能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合理范围
1
财富积累能力
储蓄率
%
30%左右
2
投资净资产与净资产比
%
≥50%
3
风险抵抗能力
流动资产比率
3—6
4
流动资产与净资产比
%
15%左右
5
债务清偿能力
资产负债率
%
≤50%
6
债务偿还率
%
≤40%
三、诊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家庭财务指标分析表中,黄先生家庭财务数据与经验参考值的对比,分析如下:
1、资产负债比率反映了家庭综合还债能力的高低。经验表明家庭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以50%较为适宜。黄先生家庭的负债率比较低,债务压力小,一般不会出现财务危机。
2、结余比率和储蓄率反映了家庭控制开支的能力,经验数值应该在40%和30%以上,而您的这项指标仅为10%和%,说明家庭储蓄能力较为弱。应该在支持方面加以控制。注意预算,勤于记账都是进行家庭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
3、经验表明,债务偿还率低于50%比较安全。黄先生家庭的债务偿还率远低于50%,说明车贷并没有影响正常生活。但是为了增强储蓄能力,可以考虑通过延长债务偿还期限降低月供水平,维持家庭财务的持续发展。
4、流动性比率的理想值在3-6 之间。目前黄先生家庭的流动资产比率在,说明至少能维持家庭3-4个月的开销,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问题及建议
从家庭财务比率来看,流动性比例过低,无法满足家庭对资产的流动性需求;净储蓄率过大说明您的家庭在满足当年支出以外,还可将50%左右的净收入用于增加储蓄或者投资;净资产偿付比例过大一方面说明您的家庭负债压力较小,同时也说明您没有充分利用起自己的信用额度。
可以看出您的家庭财务情况稳健有余,回报不足;家庭财富的增长过分依赖工资收入,投资性资产占有比例过低,良好的信用额度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应当运用好家庭收支的结余、适当的提高投资性资产以及回报率,是您家庭财富快速积累、顺利实现家庭理财目标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黄先生的家庭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相对稳定,债务负担也比较轻。但家庭资产结构单一,且储蓄所占比率太高,整个家庭财产管理过于保守,影响了家庭资产的收益性。另外,您的家庭保障仍略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尽快调整资产结构,适度对基金和保险等产品加大投资,以实现您家庭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理财目标。
第三章 理财目标设定与分析
一、理财目标
通过上述财务状况的分析以及风险测评结论,结合黄先生的实际需求,归纳出家庭理财目标有如下:
1、制定合理投资组合方案,提高投资收益率。
2、完成儿子的大学教育经费的支出,为解决儿子毕业后就业问题积攒资金。
3、赡养双方父母,解决老人的赡养费用。
4、筹划黄先生夫妻的退休后的养老规划。
5、为儿子结婚筹集“婚房和装修款”。
6、制定和筹划家庭全员的保障规划
7、偿还银行车贷。
二、目标可行性分析
目标顺序
目标内容
距今年限
金额/元
年限
内容
短期目标
教育经费
0年

1年
完成儿子大学教育和就业经费;
赡养双方老人,为双方父母定制保险。
就业经费
0年
5万
1年
赡养经费
0年
10万
15年
中期目标
养老经费
5年
30万
35年
夫妻二人养老经费;为儿子购置新房和结婚经费。
结婚经费
8年
50万
8年
长期目标
保障经费
0年
15万
30年
为家庭成员购买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偿还银行车贷。
贷款经费
0年
10万
10年
(注:目标开始时间为2011年)
由于黄先生的儿子计划在2018年结婚成家,届时家庭成员和财务情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长期的房贷规划和新组家庭理财规划需要在了解小逸太太的财务状况才能予以详细规划。
因此根据黄先生家庭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各项理财目标的轻重缓急,建议:
中短期目标采取“目标并进法”予以实现,即从2010年起筹备儿子的教育经费和就业经费,老人赡养费用的同时,预留出一部分的经费给夫妻二人养老所用,同时利用现有住房中的一套置换新房为儿子结婚时用。
长期目标采用“目标顺序法”予以实现,即:在2018年中短期理财目标完成后,再重新规划长期目标如何实现。
第四章 基本参数设定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