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基于《伤寒杂病论》痰饮致眩辨治梅尼埃病.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伤寒杂病论》痰饮致眩辨治梅尼埃病.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4/19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伤寒杂病论》痰饮致眩辨治梅尼埃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于《伤寒杂病论》痰饮致眩辨治梅尼埃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智敏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善用经方治疗梅尼埃病,笔者反复研读其医案,颇受启发,结合《伤寒杂病论》所述,探讨痰饮致眩的辨证规律。一、《伤寒杂病论》中的“眩”与梅尼埃病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时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明确史书中关于眩的解释, 以利于更好的了解《伤寒杂病论》中的“眩”。在战国时期《苍颉篇》中,有“眩, 视不明也”的记载。《汉书· 元帝纪》注:“视乱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眩”的解释为“目无常主也”。汉末刘熙著《释名·释疾病二十六》中有“眩, 县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遥遥然不定也。”的解释。可见战国至秦汉时期之“眩”是一种视物不清,物体不断移动的感觉,与“运动幻觉”较为接近。《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在理论上以《黄帝内经》、《伊尹汤液经》为基础。书中关于“眩”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出现关于眩晕的描述有:眩、头眩、目眩、眩转、昏眩、眩冒、掉眩/眩掉、眩仆、眴仆等。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头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目眩:《灵枢·大惑论》:“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眩转:《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眩冒:《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掉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仆:《灵枢·五乱》:“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眴仆: 《素问· 厥论篇》: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眩晕的描述有:眩、头眩、目眩、眩冒、眩仆等。眩:《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并眩,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头眩: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目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眩冒: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眩仆: 《伤寒论· 平脉法》:“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眩悸: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由此可以推论:春秋战国至东汉时代,“眩”作为疾病的症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概念内涵基本是一致的。“眩”是指视物旋转,物体移动,是一种视动性幻觉。“冒”是晕、蒙、头脑不清爽的感觉。“仆”是眩晕欲摔倒。“眩悸”指眩晕、心悸的感觉。《伤寒杂病论》中“眩”与我们现在所论“眩晕”十分相似。西医学认为梅尼埃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主要表现为 4个症状: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发病的特点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