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沂蒙小小讲解员演讲稿红色故事范文(通用5篇)
讲稿,汉语词语,拼音是jiǎng gǎo,意思是演讲、报告或教课前所写的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沂蒙小小讲解员演讲稿红色故事5篇
按照古代礼制,西周早期编鎛一般8个一组,到了西周中晚期,为了适应扩展音域的要求,开始出现9个一套的编鎛。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编鎛全套共19个,每个鎛均可演奏两个音,这是我们现在发现的音响效果最好,音序最完整的一套编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显赫的赵氏家族当时在晋国的权利和地位。
看完编鎛的朋友一起和我认识一下镬鼎。
镬是古代的一种一种煮肉的大锅,根据大小镬鼎可以分为牛镬、羊镬和猪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镬鼎重达400斤左右,器形硕大雄伟,造型古朴浑厚,这尊镬鼎在出土时,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镬鼎发现了一块牛的肩胛骨,所以专家推测它是一尊牛镬。这尊镬鼎是已经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一件镬鼎,同时它也成为太原市的一个标志,您在太原市的很多公园都可以看到这尊镬鼎仿制品。
前面几件精美的展品都出土于赵卿墓,从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赵氏家族在晋国的权利和地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件精美的小型青铜器。
一件就是这尊蟠蛇纹镂空鼎,1965年出土于山西新绛柳泉墓,蟠蛇纹镂空鼎是山西博物院馆藏所有鼎类青铜器中,造型最特殊的一个,鼎腹有内外两层,外层是在鼎颈和底之间附加的,为两周镂空蟠蛇纹,表现为头高昂、身体卷缠似游动的群蛇形象,内层即鼎腹,兽蹄足根饰兽面纹。这种外层镂空铸造群蛇形象是传统的铸造工艺难以达到的,为目前国内所见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最早的范例。而这种青铜器铸造方法大量的出现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中,而且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更大、更复杂、更精美,具有明显的技术延续性。
下面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战国时期的铜牺立人擎盘。整个器物可分三层来看,下层铜牺为一昂首竖耳的神兽,中间牺背立一女子,束发披肩,双手前伸环握圆柱,最上面柱顶放置可转动的镂空蟠虺huǐ纹圆盘。整个器物造型奇巧,光润典雅,纹饰华丽,工艺精湛。
但是,这件铜牺立人擎盘的用途尚不明确,有人推测它可能是一个烛台,或是盛放祭祀用品的盘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件器物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艺术都达到了极致,体现了中。
刚才我们欣赏了精美的青铜器,那青铜器是怎样铸造的呢?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晋国的祖先是怎样铸造青铜器的。
青铜是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通过在纯铜(红铜)中加入一定量的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强度高但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历经千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精美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铸造流程是:首先,工匠们用筛选出来的陶泥先制成模,模的特点是纹饰是突出。接下来,利用模做出范,范的纹饰是凹陷进去的。第三步,把内范和外范组合起来,进行青铜的浇铸。最后,等到铜液冷却凝固,再将陶制范具敲碎,就可以取出青铜器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就是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铸造中使用的模、范和刻范工具。侯马铸铜遗址是迄今发现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的铸铜遗址。考古出土的铸铜陶范数以万计。它们反映晋国先进的制铜工艺和技术。
通过上面的参观,相信您一定对晋国的那段历史,特别是晋国青铜器铸造的精湛工艺,有了一定的了解,欢迎您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您的配合。我的讲解就到这里,祝您在下一个展厅参观愉快。谢谢。
第2篇: 沂蒙小小讲解员演讲稿红色故事
小小讲解员
周末,秋风送爽,我和几个伙伴相约,一起兴致勃勃地来到濠河南岸的南通博物苑参观。 沐浴在秋阳中的博物苑,是那么古朴清幽。我们跟在一群游客后面依次过完安检,突然发现展厅门口恭恭敬敬地站着一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胸前挂着一块牌子,难道是来体验门卫工作的小学生?我们正猜测着,小男孩面带笑容地迎向我们,落落大方地作起自我介绍来:“我是这儿的小小讲解员,接下来就由我来为你们讲解吧!”我们恍然大悟。可是,他比我们还小,能讲得有多好呢?嗯,我们几个不妨来考考他。哈哈,今天有他的陪伴,定能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