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doc

上传人:十二贾氏 2022/5/3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乌梅丸原方及方义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前人云: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本方酸辛苦甘并投,寒温互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
本方寒温互用,具辛开苦降之意,故又治寒热错杂之久利。此外《医宗金鉴》云: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可供参考。
3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柯琴曾对其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这说明乌梅丸治疗蛔虫症的历史由来以久。目前多报道用其治疗胆道蛔虫症。“蛔得苦则下”,但胆汁为至苦之物,为何蛔虫会钻入胆道内呢?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寒,胆道功能减退,故蛔虫入胆,继而引起发热(感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寒热虚实夹杂的矛盾。而乌梅丸寒温互用、攻补兼施恰好针对病机,故疗效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使蛔虫麻醉,失去附壁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4]。
,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如一味扶正收涩恐有敛邪之弊,而专事清化则恐伤其正气,唯扶正祛邪才是正道。而乌梅丸温清敛补,攻补兼施,于久痢虚实夹杂之证最是合拍。是谓“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关于其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的报道较多,效果显著[5]。并有应用其治疗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亦有较好疗效。
仲景之乌梅丸,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下注,历代医家多有避讳,是恐乌梅之酸收敛邪。然《千金要方》中乌梅丸(由黄连、乌梅组成)却用以治疗暴痢、新痢,且“服之无不瘥”。说明对乌梅酸收敛邪的认识并不确切。近代名医朱良春先生亦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泥于前人酸收之说。久痢、暴痢患者如因下利不止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