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界名家从医感悟》选摘
《医界名家从医感悟》是一本由数十位院士和中述了作者毕生从医历程和亲身感受,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成才创业史实和珍贵的从医经验。篇篇都有自己的故事,感情真挚,观点独到,表现出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医界名家从医感悟》选摘
《医界名家从医感悟》是一本由数十位院士和中述了作者毕生从医历程和亲身感受,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成才创业史实和珍贵的从医经验。篇篇都有自己的故事,感情真挚,观点独到,表现出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读后使人心灵震撼、荡涤和净化。下面是我们从《医界名家从医感悟》一书中选摘的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编者
实践?创新?艺术?心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启德
我讲四句话,第一句是“临床和实践”。有一次,北医请吴阶平副委员长来给我们讲怎么做学问。他就给我们讲,他在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对阑尾炎这样的病人都是非常认真的,他从病人一进来,从症状、体征、手术,一直追到病理,都一份一份做完善的记录。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他才可能有了后来那么好的医术,那么大的发现。大家知道,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肾结核的对侧的肾脏会发生肾积水,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的,外国人的实践也没有的。那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太多的结核病人,每一例肾结核他都去观察,他才可能得出这个国内外公认的重大成果。第二句是“临床与创新”。大家可能觉得临床很难创新,也不能在病人身上乱试。可是如果我们看看医学史的话,不用看远,只要看看整个20世纪我们的临床医学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就能体会临床创新了。单单一个血管缝合就可以得诺贝尔奖,后来的肾移植也得了诺贝尔奖,这都是临床上的创新。第三句话是“临床和艺术”。临床确确实实是一门艺术。我们的初学者是要背很多东西,每种病的症状、体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到治疗原则,要背下来,逐个去“对号入座”。但是我们去看那些名医,我想他的脑子里再也不会过那些一二三、一二三。他往往一看那个病人就能得出初步结论,并且多数时候是准确的。我想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细心观察、验证,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最后一句话是“临床和心理”。我们要做一个好的临床大夫,如果不懂病人的心理是绝对不行的。现代检验手段不能替代基本功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1897―1987)
要做好临床工作,首先必须采集病史,进行各种检查,占有尽一切可能占有的材料。但是,在采集材料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警惕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我们不能只看各种检查、化验资料,不看病人,不亲自接触病人。目前国外临床医学界似乎有一种倾向,以为可以完全依靠检查化验资料进行诊断,无须接触病人,我觉得是不妥当的。
一个医生不管他的本领多么高,他对病人病情的了解,是无限度的,是无止境的。一些医生发生医疗差错,原因往往就是放松了对病人的观察。现在有些临床医生只喜欢听课、看书,不愿意进病房,出门诊,舍不得花时间接触病人,这是很不好的。这不仅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工作作风的问题。
现在,临床医学中现代化的检验方法日益增多,这当然是反映了临床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但这是否可以说,临床医生对病人的直接接触和观察不那么重要了呢?我不是这种看法。设备、仪器的增多,只不过意味着为我们增加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