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吟诵讲学课件-吟诵授课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吟诵讲学课件-吟诵授课提纲.doc

上传人:xwbjll1 2017/4/20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吟诵讲学课件-吟诵授课提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2013 年7月 21日— 27 日广州古诗文吟诵培训班授课提纲第一部分:浅谈吟诵一、释吟诵人们阅读诗文,按其发出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拖腔与不拖腔等情况来分, 有读、念、诵、讽和吟、咏、哼、唱(歌) 等方式。前四个字的方式都是不拖腔的( 腔,指具有音乐美的那种声腔。)“读”和“念”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就是平常的一般的读读念念,可高可低,可快可慢, 可轻可重,中间停得长一点也行,短一点也行,是对读书的通俗用语。“诵”则是一种教学时正式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要“诵”,今人读书也要“诵”。“诵”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汉朝学者郑玄说:“以声节之曰诵”, 可知,“诵”是一种放开声音,又有一定节奏的读书方法。但,“诵”不拖腔。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说:“惟‘诵’之声无定调,为朗读,为时言。”“讽”的本意是背诵,即不看原文的“诵”。我们今天说的朗诵, 按字面讲,就是大声地“诵”。当今在文艺节目中见到的诗朗诵之类,已经加进了表演的成分,虽然也是大声,但和我国传统诵读诗文的方法相去甚远。古人所说的“诵”就只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和表演没有关系。 2 后四个字吟、咏、哼、唱(歌)是拖腔的读书方法。“吟”、“咏”、和“哼”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轻轻地拖长了声音读诗文。“吟”,《说文解字》解释为“呻”,而《说文解字》又把“呻”解释为“吟”,“呻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轻轻地发出幽长的声音,但“呻吟”和读书无关。“咏”,《辞源》解释为“曼声长吟”, 和“吟”的意思很相近。“哼”是“吟”的一种通俗说法,如1962 年《人民文学》发表毛泽东写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六首词时,毛泽东自己就说他这六首词“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哼”实际上就是“吟”。“唱(歌)”的内涵和上边三个字不尽相同,它不单单是指读书, 而是首先和音乐有关,追求的是音乐美,不管配乐不配乐,都是要放声歌唱的。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谈到歌唱时则说:“歌之声有定调,为音曲,为永言。”“唱(歌)”的内容则主要是民歌,是诗。如《诗经》里的“风”,被采集来之后,就是供庆典、祭祀时歌唱的;《汉乐府》也是歌唱的;宋元的词和曲也是歌唱的。和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有关的主要是三个字,即“诵”、“吟(咏)”、“歌(唱)”。作为读书形式,“诵”和“歌”出现于春秋时代, “吟”则出现较晚。“诵”是春秋之际的主要读书方法, 此后一直沿袭之。“诵”的对象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 3 散文。《论语· 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东汉的著名文学家蔡邕,曾经为少年儿童编过一本韵文读物《劝学》,此书早已佚失,搜辑者马国翰说: “《劝学》皆勖学之言,编为韵语,取便讽诵。”唐朝的杜甫有《夜听徐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其中有句: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以上这些例证,都说明“诵”的是韵文。而《汉书· 王褒传》记载“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这“诵”的是六艺群书。“歌诗”在春秋时极为普遍, 朝政和祭祀等场合都要“歌诗”。《墨子· 公孟篇》就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可见孔子是和他的弟子们一起配上音乐唱《诗经》的。“吟”诗出现于何时? 就“吟”这个字来看,早在春秋时就出现过,如《战国策·楚策》:“昼吟夜哭”, 《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但这两个地方的“吟”好像都不是指的吟诵诗文。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记载吟诗的是屈原。司马迁《屈原列传》有言:“屈原行至江 4 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离骚》等诗是吟出来的,他吟诗的声调是怎样的,不得而知,想来很凄凉、很忧怨、很悲壮。(插播钱仲联吟诵《离骚》,见U盘2:19:5 秒—2:23 分······)至于“吟诵”,最早的记载见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 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隋书·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 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这里“吟”和“诵”放在一起,出现了“吟诵”。而“吟”之最盛当在唐朝, 杜甫所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 ,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 撚断数根须。”(《苦吟诗》)都是唐人苦吟的写照。但形成我们今天这样平长仄短规律十分固定的吟唱方法则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则和近体诗(唐朝格律诗)其声韵的演化过程完全同步。应该说,诗的声律早在先秦已经萌芽,这不奇怪,因为汉语发声就是有四声的,形之于诗,自然便会有声律。诗之声律在两汉继续发展,至六朝诗律开始形成。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平仄的交互来写诗,世称“永明体”,对诗律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