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7/4/22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 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 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 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 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学情分析: 1 、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 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 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了"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 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 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 社会运用性强, 知识结构呈开放性, 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 在尊重" 内容标准" 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 、将课题"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改为" 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思想的活跃"与" 百家争鸣" 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 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意图在于强调时代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的,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 这样改动还能与第 8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相互照应, 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2 、将课文" 百家争鸣" 子目中关于" 百家争鸣" 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 生产力的发展, 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 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 如有背景资料引入, 将更能体现历史" 因果关系" 的学科特点, 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3 、在" 孔子" 之后,简略增加" 老子" 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 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 著有《道德经》,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即可, 不必展开。因为在" 百家争鸣"中, 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 适当提到老子, 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4 、在战国" 诸子百家" 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课程标准, 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 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 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 仁爱" 与墨家的" 兼爱" 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课型选定为: 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