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渔歌子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渔歌子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渔歌子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相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专心感受这词中画。
2、沟通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漂亮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然地飞,愉快地飞。愉快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间。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明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沉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假如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当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动画笔,你打算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调?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莫非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专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好像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肯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然、从容、自由、欢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然和自由。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芳香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漂亮的风景,自由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每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静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茅塞顿开,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悠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悠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长,探讨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许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