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9
文档名称: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4,962KB   页数:46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课件.ppt

上传人:rdwiirh 2022/6/3 文件大小:24.3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及设计技术措施研讨会
*
1
PPT课件
宣贯内容
一、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现状及实践要点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编制背景及意义
四、新《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及设计技术措施研讨会
*
1
PPT课件
宣贯内容
一、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现状及实践要点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编制背景及意义
四、新版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及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五、修订、增补的内容及强制性条文说明
六、新版规范的主要内容解析
七、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要点
八、设计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2
PPT课件
一、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现状及实践要点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开展,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
支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建设
我国在1952年至1978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1978年至1995年,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0%左右,目前在城镇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45%左右。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各省、市城市道路的里程、面积总量得到稳定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PPT课件
一、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现状及实践要点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开展,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质的变化
1974年在北京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桥,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城市道路建设开始起步,而今天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大型道路工程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在我国的城市中崛起。
4
PPT课件
一、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现状及实践要点
道路设计理念的变化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经历了不同设计理念的变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对道路建设认识的深化过程:
单纯根据交通需求增加道路建设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简单地进行道路的拓宽和改扩建。
进行道路网络系统的建设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环线道路、立体交叉、交通枢纽、城市主干线网。
采用交通工程理论充分发掘已有道路资源潜力阶段,其手段包括:拓宽交叉口进出口道,修建人行天桥或地道减少行人干扰,合理建设港湾式公交车站等“小改小革”,合理组织快速干道与一般道路的衔接等。
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阶段,运用交通工程技术、生态及美学观念,建设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结合城市设计建设景观道路。
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增强管理、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能力,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的道路将形成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等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5
PPT课件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城市交通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赢,典型案例“美国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工程、韩国首尔清溪川高架拆除工程、上海外滩隧道工程”。
大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与开发
6
PPT课件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绿色交通、低碳建设”理念已成为主流共识
节约资源与能源,节地、节材、节能和节水,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水泥路面加铺改造技术、废旧材料回收路用技术、建筑垃圾固结路用技术、透水性铺面技术、温拌和冷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减振、降噪、防滑路面材料应用技术、道路绿化储碳技术等。
生态环保路基路面与资源循环利用
7
PPT课件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全寿命周期成本”与质量要求
注重交通轴载调研,与路面性能相协调的设计指标与参数研究
提高路面质量和耐久性,减少质量的变异性
路面养护技术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战略,合理路权分配、公交优先、慢行交通系统
8
PPT课件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城市快速路系统和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的关键技术
路网系统整合,通行能力研究,交通设计方法研究,交通安全设计方法研究,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等。
枢纽道路系统构建,规划布局,内外交通衔接,换乘系统设计,人流车流仿真,地下空间利用,枢纽生态环境,交通组织和管理,交通标识与引导系统,人性化设计等。
9
PPT课件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提出“六个树立、六个坚持”的设计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