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 年1月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第2条规划性质第3条规划愿景第4条时空尺度第5条规划依据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第6条类型分析第7条区域分析第8条质量分析第9条综合评价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第10条市场潜力第11条市场定位第12条市场预测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第13条主要优势第14条制约因素第15条重大机遇第16条面临挑战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第17条战略思想第18条战略原则第19条战略目标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第38条总体目标第39条政策建议第40条实施方案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第41条总体构想第42条实施方案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国内发展态势: 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 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 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第2条规划性质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第3条规划愿景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第4条时空尺度地理区位: 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 万平方公里, 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 % 。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规划期限: 以2010 年为基准年,近期为 2010-2015 年,中期为 2016-202 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第5条规划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 1995 年《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 1995 年《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21世纪议程》,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 与地球理事会(EC) ,1996 年《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第 13 届大会,联合国大会, 1999 年《开普敦宣言:目的地负责任旅游》,南非目的地负责任旅游会, 2002 年——中国政府有关旅游发展的规定《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 2003 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国家旅游局, 2003 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国家旅游局, 2003 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9 -2015 )》,国家旅游局, 2009 年《国务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