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休克的急救处理
概述
休克是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的强烈侵袭时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为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临床各种严重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一个半小时输入2000ml,余液可在6~8h内输入。
低血容量性休克
2、对症处理
给氧;止血(压迫、包扎、手术等);交叉合血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手术前准备。
3、病情观察
⑴ 生命体征的监测,脱水症状的观察,尿量、心电图、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并观察神志的改变。
低血容量性休克
⑵ 出血量的估计: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失血量<10%;,失血为20~30%;,失血量为30~50%。收缩<80mmhg,失血量约1500ml以上。
低血容量性休克
⑶输液的观察:若患者仍有脱水的临床表现,且收缩压<80mmHg 脉压<20mmHg 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8cmH2O,则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若患者脱水症状消失,脉搏有力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 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为8~12cmH2O,则说明血容量已补足,应减慢输液速度。
低血容量性休克
⑷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必须在补足血容量以后才能加升压药,从小计量开始使平均血压在70mmhg以上,最好采取深静脉给药,通过浅静脉给药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严防液体外渗。定时监测血压,调节输液速度。
⑸积极治疗原发病。
过敏性休克
绝大多数为药物所引起,因此,必须立即停药,就地抢救。若患者有静脉通路,采取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注射器),一定要保留静脉通路。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过敏性休克
1、首选肾上腺素:%肾上腺素1支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静注,% ~1ml皮下注射。根据情况可在5~10min重复注射。若发生心跳骤停则按心肺复苏处理。
2、对症处理:给氧;迅速开放静脉进行扩容补充血容量;抗过敏药的应用(DXM、异丙嗪、钙剂);升压药物(多巴胺、必要时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应使收缩压保持在80mmHg以上。
过敏性休克
3、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特别是在休克早期,患者有时表现脉搏稍快,而血压正常时,应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在休克期还应该观察神志与尿量。过敏性休克治疗好转后仍需要观察。有报道,过敏性休克后可复发。且两次发作之间可无症状。
感染性休克
治疗原则:
休克未纠正前,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休克纠正后,着重治疗感染。
感染性休克
1、迅速补充血容量:开始30min内用晶体液500~1000ml,随后用胶体液300~500ml, 随后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及肢体末梢温度调整补液量与速度。在最初6h内达到: CVP达到8~12cmH2O;平均动脉压(MAP)≥65cmHg 尿量≥
2、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应用抗菌药物和处理原发感染灶
感染性休克
3、对症处理:① 给氧; ②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③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④ 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⑤ 补充能量。
感染性休克
4、病情观察:
① 生命体征的监测,着重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体温及肢体末梢温度的变化。观察感染灶的变化 ② 用药监测:升压药的应用,常用的是多巴胺,使用剂量:5~15mg/()滴定到尿量达1ml/()和MAP>70mmHg,使用时注意观察穿刺局部血液循环,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心源性休克
处理原则:
1、提高心排血量。
2、维持血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3、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及血管张力。
心源性休克
1、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的有: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酯类制剂、乌拉地尔);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西地兰。
心源性休克
2、对症治疗:
① 血管重建术重建冠状动脉血液,恢复 梗死区心肌血氧供给。② 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所获得的数据,可以辨别心源性休克是否并发绝对循环血量不足。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结果,决定是否 补液以及增加补液量。③ 镇静、给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心源性休克
3、病情观察
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调整补液量、补液速度。用药过程要床旁监测血压,使收缩压>90mmHg 舒张压>60mmHg
神经源性休克
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处理。首先纠正休克,再仔细询问病史,查清病因进行治疗。
神经源性休克
1、卧位,立即吸氧。
2、扩容,以晶体液“充填”扩张的容量血管。成人可使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