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小古文小古文注解
《雨》
今日天阴,
晓雾渐浓,
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
风吹云散,
明居: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8)虽:虽然。(9)谓:对某人说。
《孔融让梨》
融四岁,
与诸兄同食梨,
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
答曰:“儿年幼,
法当取小者。”
《读书》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 ,则于禽兽何异
《孔融让梨》
译文: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
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
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
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读书》
译文:
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仁者爱人》
孟子日:“君子所以
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
《读书有三到》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注释
。此:这里。
:一定
。急:迫切、
重要。
《仁者爱人》
译文: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
疑;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
一番,疑渐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
长而揠之者,芒芒
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
视之,苗则槁矣。
《读书需有疑》
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
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揠苗助长》
译文: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
山下。世传李太白读
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太白
感其意,还卒业。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铁杵磨针》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叶公好龙》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