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与王阳明谈.docx

格式:docx   大小:10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与王阳明谈.docx

上传人:zhuwo11 2022/6/6 文件大小:1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与王阳明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与王阳明谈“心”(图)
凡去过贵州修文“阳明洞”的人,无不会发出一种感慨:在这么一个偏僻之 地,在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小洞天”(王阳明给山洞起的名字),居然会产生 那么辉耀千古的“心学”。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悟道在贵州,然而他究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 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 予。”
王阳明如此令人赞许,但他却并不倡导我们去“顶礼膜拜”,他用自己的全 部人生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和他一样,勇于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并在 现实世界中奋力开拓,时时进取,那么,我们就会和他一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 大写的“人”!
附录: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 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 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 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
58 位。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 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 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 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 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 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 “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 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 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 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 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 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 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 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 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 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 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 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 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 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